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双向性”作用小议
作者:王宝才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钢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药 炮制方法 剂量 配伍
        中药“双向性”作用是指一种中药具有趋向相反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如升与降,补与泻,收与散等。影响中药“双向性”作用因素较多,从广义上看,有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用药剂量、配伍、提取溶媒等。但药用部位不同,名称不同,应引起注意,如紫苏之叶具有升、散的作用,紫苏之籽具有沉、降的作用,其药名分别为(紫)苏叶、(紫)苏子。临床应用容易区别。有少数中药用不同溶媒可提出不同成分,这些不同成分的功效不尽相同,有些还可表现出“双向性”,但中药汤剂的提取溶媒一般用水,而其他溶媒的使用,大多数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所以,只有制药厂才能完成,而制药厂生产的药物一般为中成药或为含单体成分的西药,中成药和西药具有全面完整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书,故临床应用也不易混淆。中药“双向性”具有临床意义的作用因素主要是炮制方法、用药剂量和配伍药物三个方面。
       1  炮制方法
        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的需要,是中药炮制目的之一。有些中药本身没有“双向性”作用,经用适当的或不同方法炮制加工后,改变或部分改变了药物的性味功能,使之表现出“双向性”作用。
        如:何首乌生用泻下通便,解疮毒,补益力弱且不收敛,经反复蒸晒或用黑豆汁制熟后失去泻下作用而补肝肾,并可益精血,涩精止崩。
        黄柏清下焦湿热,酒制后兼清上焦湿热。
        砂仁主要作用于中焦,用于行气开胃、化湿醒脾,盐炙后可下行温肾,用治小便频数。
        莱服子生用主升,用于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熟后则转温而补血。
        茜草生用凉血化淤,炒炭止血化淤。《本草汇言》中载甘草:“用酒制则行,醋制则止”。
        甘草生用以泻火解毒为主,蜜炙后则以补脾益气为主。寒热血淤出血均可用。
        蒲黄、卷柏等生用活血化淤;炒炭收涩止血。
        生大黄性沉而不浮,主用于下焦胃肠积滞,大便秘结,酒制后则上行,用于清降上焦实热之邪,如咽痛目赤、牙龈肿痛等。
       2  用药剂量
        用药剂量的大小,主要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或速度。同一药物剂量大小的控制,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病势等因素来考虑,但有些中药剂量大小不同,则表现“双向性”作用。如:红花,量大破血(泻淤血),量小补血(补血虚),《本草衍义补遗》中就载有红花“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之说。大黄,少用能收敛,健胃止泻,大量则致泻。
       3  配伍
        有些中药因配伍的不同,也表现出“双向性”作用。
        如:桂枝与麻黄配伍,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与白芍配伍,则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麻黄与升浮性药物配伍而升,与沉降性药物配伍而降。
        茯苓与猪苓、白术等配伍而散,可治水肿、小便不利;与山芍等配伍而收,可治小便多,滑数不禁。
        《本草新编》中载茜草配伍补气之药以行血,配伍补阴之药以止血。
       4  小结
        中药“双向性”作用是中药功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种特殊表现形式,给临床用药带来许多有利的一面,但同时又带来一些不利因素。有利的是由于中药的这些“双向性”作用,扩大了中药的应用范围,使临床用药更具灵活性,更能符合病情需要。不利的是使中药的临床应用更具复杂性。
        由于中药的“双向性”作用是由同一中药体现,临床应用往往容易忽视,如需补而取其泻,需升而取其降,需收而取其散,严重误病害人。因此,中药“双向性”作用,应引起中医药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