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荆防抗感冒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
作者:雷黎明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湖南 衡阳 421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制备荆防抗感冒胶囊并拟定其质量标准。方法通过水煮、常压蒸馏法制备荆防抗感冒胶囊,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荆芥、防风、川芎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荆芥、防风、川芎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可作为鉴别依据。结论 制备工艺科学合理,鉴别方法可靠,可以用于荆防抗感冒胶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荆防抗感冒胶囊 制备工艺 质量标准
        荆防抗感冒胶囊是由我院附属医院名老中医根据古方荆防败毒散加减,通过临床反复验证总结的验方,利用药学先进技术研制而成的胶囊剂,由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青蒿等药物组成,具有祛风解表、散寒祛湿等功效,主治各型感冒引起的发热、咽痛、咳嗽、肌肉酸楚、关节疼痛、鼻塞声重等症。经多年临床应用表明,用于各种感冒的治疗和预防疗效较好。为了控制本品质量,确保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我们对荆防抗感冒胶囊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制备工艺
        取青蒿,干燥、粉碎、过40目筛,备用;取荆芥、防风、川芎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备用;药渣与其他药物水煎煮2次,1 h/次,合并煎煮液,将煎煮液缩成膏状,80℃以下干燥,粉碎,与青蒿粉末混合,将前所提挥发油均匀喷入药粉,加适量糊精调整含量,填装于0号胶囊内,0.6 g/粒,包装。口服,3次/d,2粒/次。
       2  质量标准
       2.1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灰黑色粉末,气微香,味苦。
       2.2  鉴别
       2.2.1  荆芥的鉴别 
       取胶囊内容物3 g,加石油醚20 ml,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的5%硫酸乙醇溶液,于105℃加热约10 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1]。
       2.2.2  防风的鉴别取胶囊内容物3 g,加乙醚振摇提取两次,10 ml/次,合并提取液,挥去乙醚至约2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防风对照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取挥发油0.05 ml(1滴),加乙醚2 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正已烷苯醋酸乙酯(14∶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再以苯醋酸乙酯氯仿(14∶3∶6)为第2展开剂,取出,晾干,用碘熏10~15 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2.3  川芎的鉴别取本品内容物3 g,加氯仿回流提取两次,20 ml/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至2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5 g,用乙醇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干,加1%盐酸溶解,滤过,滤液用氯仿萃取2次,氯仿萃取液浓缩至5 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苯-氯仿-氨水(9∶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供试品色谱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3  检查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附录胶囊剂项下规定项目检查,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等项目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3  讨论
        本胶囊的药物组成,以《摄生众妙方》中所载古方“荆防败毒散”为主,该方采古籍《小儿药证直诀》中“败毒散”的变化方,经数百年临证应用证实,对风寒型感冒的治疗,效果显著,屡验不鲜。方中羌活、独活散风寒湿邪,配以川芎行血祛风,加强宣痹止痛之效,以除头项强痛、肢体酸楚疼痛;柴胡、前胡、薄荷宣解表邪;枳壳、桔梗宽胸利气;前胡配枳壳、桔梗又能宣肺祛痰;茯苓、甘草和中健脾以化痰。本胶囊在“荆防败毒散”原方基础上加入了青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青蒿提取物具有抗原虫、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因此青蒿的加入增加了原方清热透络,引邪外出的功能,拓宽了原方的主治范围。以上诸药配伍,共奏益气解表、散风祛湿、祛风止痛之功。
        本研究改变了古方的剂型,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现代人的用药习惯,本方经我院附属医院临床使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具用量小、服用方便、毒性低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且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合于医院制剂生产。
       【参考文献】
           [1]常新全,丁丽霞.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手册,下册 [S].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63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ⅥB,3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