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防喘合剂治疗小儿哮喘127例疗效观察及抗病毒作用研究
作者:杜洪喆, 任勤, 杜春雁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防喘合剂治疗小儿哮喘的有效性;探讨防喘合剂抗病毒作用。方法将175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防喘合剂、辅舒酮及两药合用,疗程12周,观察哮喘控制程度;将不同稀释度的甲型流感病毒和防喘合剂、病毒唑及生理盐水混合液接种于鸡胚尿囊腔进行体外孵育72 h,测定培育病毒液的血凝滴度并计算EID50。结果3组疗后疗前比较,无哮喘症状天数比例增加、夜间因喘憋醒来天数比例减少,PEF均值升高,(P<0.05)。3组疗后比较,无症状天数比较、合用β2受体激动剂天数比例中西组优于中药和西药组(P<0.05);因喘憋醒来天数比例、PEFR均值差异无显著性;减少哮喘严重发作率中西组好于中药和西药组,但P<0.05。EID50效价,防喘合剂<1.5,病毒唑>6,病毒对照为6.33。结论防喘合剂是有效的治疗小儿哮喘的中药制剂,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防喘合剂; 小儿哮喘; 抗病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使用自制防喘合剂、吸入辅舒酮及防喘合剂+辅舒酮于1997~2004年治疗小儿轻度持续性哮喘[1]175例,并且观察了防喘合剂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儿来自我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共175例,年龄3~14岁,病程5月~10年。将1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组。其中中药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龄7.2岁;平均病程2.3年;有症状和夜间觉醒天数在研究前2周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2±3.3)%和(12.2±1.8)%。西药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6.9岁;平均病程2.4年;研究前2周内有症状和夜间觉醒天数的比例分别为(42.8±3.7)%和(11.5±1.6)%。中西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7.3岁;平均病程2.3年;有症状和夜间觉醒天数在研究前2周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4.1)%和(10.2±1.3)%。3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及分级标准采用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方案[2]。
       1.2.2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及轻度持续标准的3~14岁患儿;过去3个月内未曾接受过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无心、肝、肾、血液等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和精神病;无对本药过敏情况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及治疗试验前有2周的导入期,接受安慰剂治疗,后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组进行对照观察。中药组口服防喘合剂(0.55 g生药/ml,天津中医一附院制药厂提供);用量3~7 岁20 ml/次,7~10岁25 ml/次,10岁以上30 ml/次,3次/d。西药组吸入辅舒酮125 μg/次,2次/d。中西组两种药物同时使用,方法同前。疗程为12周。如哮喘症状加重可加用口服或静脉给予激素、口服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治疗。
       1.3.2  观察项目无哮喘天数比例;因哮喘觉醒天数比例;需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天数比例;严重哮喘(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就诊治疗或持续2 d晨间PEF下降>25%)发生率;最高呼气流速“PEF”值(峰值速仪)。
       1.3.3  统计方法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u检验法。
       2  抗病毒作用研究
       2.1  材料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汉防/359/95)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10日龄鸡胚;药物:防喘合剂(同上);病毒唑注射液(天津红星制药厂,批号9706291)。
       2.2  方法
       2.2.1  毒株传代将流感病毒接种于鸡胚尿囊腔培养,收集含病毒尿液,血凝滴度>1:160的含病毒尿液置低温保存备用。
       2.2.2  血凝试验将含流感病毒尿液分别与防喘合剂、病毒唑、生理盐水(病毒对照)等量混合,置37℃水浴箱中孵育1 h,再用生理盐水将各组病毒液稀释,药物组稀释为10-1~10-6,病毒对照组稀释为10-1~10-7,各组中每稀释度接种4只鸡胚,每胚种0.2 ml,然后置34℃水浴箱中孵育72 h。最后,收集每只鸡胚的含病毒尿液用1%鸡红细胞做血凝试验,记录血凝滴度。
       2.2.3  计算EID50[3]按Reed和Muench氏方法计算。
       2.3  判定标准根据各组EID50的结果判定药物对病毒感染性作用,以能降低病毒滴度2个对数为有效。
       3  结果
       3.1  哮喘控制程度结果见表1。3组患儿疗前、疗后自身比较,疗后无哮喘症状天数比例均较疗前增加,而且夜间因喘憋而醒来天数比例均较疗前减少,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3组间疗后比较,患儿无哮喘症状天数比例中西组更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夜间因喘憋而醒来天数比例3组效果相当,差异无显著性;因喘憋发作需合用β2受体激动剂来缓解的天数比例中西组患儿明显少于中药组及西药组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无显著性;减少哮喘严重发作率中西组好于中药组和西药组,但经χ2检验,3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表1  哮喘控制程度比较(略)
       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3.2  PEF改善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3组患儿疗后PEF均值都逐渐升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2  PEF的均值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3  流感病毒抑制作用见表3。防喘合剂对流感病毒甲3(A/汉防/359/95株)有抑制作用,降低病毒滴度2个对数以上,而病毒唑对流感病毒甲3没有抑制作用。
       表3  防喘合剂对流感病毒甲3(A/汉防/359/95)抑制作用(略)
       4  讨论
       
       哮喘患者气道的慢性炎症使其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出现哮喘症状。所以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抗炎治疗方案被广泛使用,但全球范围哮喘控制还不满意。因此,寻找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止哮喘反复发作就尤为有意义。
       
       中医认为,本病主因是素体肺、脾、肾功能失调致痰饮伏留于肺,气道壅塞、日久血脉淤痹(气道慢性炎症),如遇外感六淫(主要是指病毒感染)、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活动过度等可引动伏痰而发。反复发作痰浊淤血阻肺必将损伤正气;正气不足必将加重痰浊淤血内阻,正所谓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而成虚实夹杂证。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小儿哮喘,特别是反复发作者多见喉间有痰、气短乏力、多汗、易鼻塞喷嚏、面色欠华、纳差、舌淡等症状,辨证属肺虚邪恋、脾虚痰泛、肾虚失纳之虚中夹实证。因此,我们确立益气健脾、平喘降逆、化痰散淤的治法,制成防喘合剂。药物有黄芪、麻黄、紫河车、白术、苏子、半夏、黄芩、桃仁等。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扶正气须辨阴阳,攻邪者须分微甚。然久发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方中黄芪益气固肺、麻黄逐饮平喘为君;紫河车、白术益气养血健脾;半夏、苏子、桃仁祛痰化淤共为臣;配合蝉衣祛风解痉、黄芩清肺化痰,佐温热药辛温太过共为佐药。中药活血化淤之品被认为可能有防止气道重建的作用,因此组方中重视了这一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平喘、化痰散淤之功,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防喘合剂控制哮喘吸入辅舒酮作用相当,说明中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效果。临床观察且改善患儿多汗、脉细弱上还优于辅舒酮,提示防喘合剂能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两药合用在无症状和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天数上还优于单用组,说明两药有很好的增效作用,这可能与中药提高气道表面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有关,或与中药增强患儿体质而减少患儿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从而减少了变应原的接触有关,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病毒感染与小儿哮喘关系密切,约20%哮喘发作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病毒不仅是感染原,还是变应原,可以诱发加重哮喘,所以防治病毒感染尤为重要。流感病毒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原,对哮喘患儿有易感性,且病情较重,因此我们进行了防喘合剂体外的流感病毒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有直接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防喘合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哮喘的中药制剂,并且对哮喘合并的病毒感染有治疗作用,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35.
       
       [2]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7.
       
       [3] Fran K J.Ferner,David O.white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译.医用病毒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85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