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
作者:王光义,陈睿,杨红    
作者单位: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穴位埋线; 中药口服; 慢性乙型肝炎
       笔者自2003~2005年,用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全部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均行肝功能检查和B超检查提示肝脾肿大而确诊。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肝功能异常的32例;B超提示肝脾肿大者16例。
       
       对照组25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a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肝功能异常的21例;B超提示肝脾肿大者10例。
       2  治疗方法
       
       所有35例治疗组病例治疗采用穴位埋线加中药口服治疗。
       2.1  穴位埋线
       2.1.1  取穴肝俞(双)、脾俞(双)、太冲(双)、足三里(双)。
       2.1.2  操作方法局部皮肤消毒,选用消毒备用羊肠线约2 cm,将其套入埋线针内,右手持针,刺入所选穴位,待得气后方可将线推入穴位内。刺入深度同针刺深度,针眼处用消毒敷贴固定1~2 d。30 d埋线1次。
       2.2  口服中药中药的基本方组成:柴胡12 g,当归12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贯众10 g,虎杖15 g,田基黄30 g,佛手10 g,黄芪30 g,甘草6 g。随证加减:湿热重者加黄芩10 g,茵陈10 g;呕吐严重者加法夏12 g;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严重者加莱菔子10 g,鸡内金10 g。上述中药煎成汤剂后每日服用3次,连续服用30 d。
       
       上述治疗方法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治疗期间每1个疗程后复查1次肝功能,3个疗程后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
       
       对照组给予单纯的保肝治疗,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阿拓莫兰注射液1.2 g静脉滴注,1次/d,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按照文献[2]标准。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原肝脾肿大者较前缩小>80%为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基本正常(相关指标如ALT及γ-CT下降>30%),原肝脾肿大较前缩小>30%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为无效。
       3.2  疗效分析治疗组显效20例(57.1%);有效13例(37.1%);无效2例(5.8%)。总有效率是94.2%。对照组显效8例(32%);有效6例(24%);无效11例(44%)。总有效率是56%。两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转阴治疗组分别是15例(42.6%)、17例(48.6%)、11例(31.4%);对照组分别是5例(20%)、6例 (24%)、3例(1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  典型病例男,18岁,学生,初诊日期20030925。主诉:乏力,纳差伴上腹部胀满1年。现病史:1年来时常乏力,不思饮食,口干口苦,上腹部胀满,右胁不适及不定期疼痛(多在劳累后加重)曾服用一些保肝药(具体不详)后疗效不显,特来就诊。检查:肝区和上腹右部不同程度的压痛及叩击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患者实验室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肝功能检查ALT为334 U;B超提示肝脾肿大(肝超过正常1.0 cm,脾超过正常2 cm)。用上述方法治疗3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功能结果正常、B超提示肝脾无肿大。
       4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症状隐匿,多样,病程长,治愈绝非一日之功。中医认为,由于湿热蕴蒸脾胃,肝气失于疏泄所致。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病患者肝功能失常,故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临床证候。穴位选取肝俞、脾俞两穴疏肝运脾;足三里有健脾和胃利湿;太冲泄肝火疏肝胆之经气。羊肠线为异体蛋白,在穴位内慢慢软化、分解、吸收,能代替对穴位所产生的柔和持久的刺激,达到通经络、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同时加用中药口服,本方有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和胃利湿,兼有调和肝脾、清解热毒的功能。临床观察表明,以疏肝健脾解毒汤为主,随病、随证加味治疗,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和肝脏本身功能的调整和恢复,具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对恢复肝功能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候建军.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1):788.
       
       [2] 周卫平,张定凤.1994年世界华人肝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4):22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