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90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建红, 贾金铭, 耿瑞根, 赵梅萍, 王根民, 刘翠荣, 刘会娟    
作者单位: (河北省井陉县中医医院 0503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目的。方法将17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加血平衡疗法)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予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血平衡疗法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神经缺损功能评分下降。结论血平衡疗法对急性脑梗塞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失去溶栓机会或者有溶栓禁忌症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血平衡疗法; 化痰通络解毒饮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No.2006209)
       笔者临床运用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脑梗死》[1],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诊协作组制定的《中风脑病诊疗规范、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年龄在45岁以上,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失语、偏瘫,头部CT或MRI扫描除外出血性疾病和脑肿瘤。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①首次脑梗塞患者;②发病1周内,肌力小于或等于4级;③头部CT或MRI扫描除外出血性疾病和脑肿瘤;④血凝实验正常;⑤年龄在80岁以下;⑥签署知情同意书;⑦住院患者。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肌肉关节疾病患者以及不同意者除外。
       1.3  一般资料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梗塞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加血平衡)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组90例,男性58例,女性3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70.0±6.6)岁;对照组87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9.2±5.3) 岁。两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97例,糖尿病病史45例,冠心病史28例,高血压糖尿病共有者7例,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血平衡疗法及口服化痰通络解毒饮。
       1.4.1  血平衡疗法病例选择好后,取平卧位,在严格消毒后抽取静脉血200 ml,用血液成分分离仪及血液净化仪处理,祛除有害物质,血浆经加磁充氧处理后再回输到人体内。隔日1次,共做3次。重者可1次/d。所有操作均由专人在无菌治疗室内进行,所用材料均为1次性,用后即按规定销毁。
       1.4.2  中药治疗化痰通络解毒饮方药: 天麻、胆南星、黄连、石菖蒲、茺蔚子、僵蚕、生石膏、夏枯草等。煎服法:上方水煎2次,共取汁250 ml,分两次口服,1剂/d。若因昏迷或麻痹者可通过鼻饲或肛滴给药。两组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滴注舒血宁及脑细胞活化剂,若有感染、颅高压、高血压病及其他合并病或并发症均给予对症治疗。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查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实验、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头颅CT或MRI,评价其安全性。同时记录实验过程中患者所发生的任何不适反应,包括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与药物的关系。
       1.5.2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评价其疗效。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15天各评分1次,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为基本痊愈;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0级为显著进步;评分减少10%~40%为进步;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上为无恶化;评分增加18%以上为恶化;前两者相加为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对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及实验前后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数据均以±s表示。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32例,显著进步43例,进步8例,无恶化5例,恶化2例。有效率83.33%。对照组基本痊愈23例,显著进步38例,进步10例,无恶化11例,恶化5例。有效率70.11%。
       2.2  两组血流变学的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变学变化比较(略)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属中医的“中风病”范畴。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本病是因积损正衰、劳倦内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加以五志所伤、淤痰化毒,损伤脑络,使人体气血阴阳失去平衡,形成以风证为特征的中风病—神昏、失语、偏瘫、口眼歪斜。在本综合疗法中天麻、胆南星、黄连、石菖蒲、茺蔚子、僵蚕、生石膏、夏枯草化痰解毒通络;舒血宁通过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因缺血缺氧所致的再损伤,来保护神经细胞,从而能够抑制血栓形成[3]。而自血经加磁充氧能够提高生物分子的电子活性,消除脂质氧化损害,修复动脉内膜病损,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从而达到减少损害、改善功能的目的(《全国血磁学术交流年会论文汇编》1999)。三法合用,可以使毒邪祛除、脑络通畅,从而恢复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5],脑梗塞是一种异源性疾病的总称,其发病机制差异甚巨,从基因多态性到分子生物学,其基础病因可能截然不同,各种治疗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临床上同一种疗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目前对本病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但溶栓疗法有严格的“时间窗”[4]。在实际中存在诸多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据统计仅约有3%~4%的患者能进行溶栓治疗,并且存在再出血、再灌注损伤及复发诸问题,使最终危险与有效病例之比仍不乐观。最近的研究从过去的单纯强调神经元的活性过渡到重视“神经血管单元”这一整体观念,由此提出两种或多种疗法联合的“鸡尾酒”配方,用于延长治疗时间窗。由此说明单独采用一种方法难以提高疗效,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综合疗法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即针对目前溶栓延迟及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以期达到减轻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的病理生化级联反应是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通过纠正血流变学异常来抑制神经细胞因缺血缺氧所致的病理生化级联反应,从而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
       
       本组实验结果表明,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在血流变学方面改善显著,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且未发现副作用。 本疗法对失去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摘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6.
       
       [2] 王新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3] 资晓宏,徐海清,郭 科,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9):668.
       
       [4] 文诗广.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11.
       
       [5] 秦 震,张 镛,李春霞,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进展[J].中国医刊,2003,38(2):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