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孟澍江先生治疗尿崩症经验
作者:付丽媛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孟澍江; 尿崩症
       尿崩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肾性尿崩症)而引起多尿、烦渴以及低密度尿为特征的临床证候群,是临床诊治较棘手的疑难病症。中医治疗该病的研究报道资料不多,亦无特效的治疗方药。孟澍江先生是江苏省名老中医,从医六十余载。笔者有幸随孟老待诊年余,有感于其临证处方之精妙。现总结孟老治疗尿崩症经验如下。
       1  病初治以滋阴收涩
       
       尿崩症在中医学中无对应病名,依其临床表现而散见于“消渴”“虚劳”等各论中。中医学探讨其病机,多从肾入手。如《灵枢·本神》篇云“肾藏精”,《灵枢·逆调论》也有“肾者,水脏,主津液”及“肾司二便”之论述,阐述了人身水液代谢失调的疾病主要与肾有关。张仲景时代对尿崩症的临床表现就有记载,《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即已认识到本病是由肾阳衰惫,膀胱失约所致。肾开窍于二阴,对二便,尤其是小便的排泄起着调控作用。肾主封藏,精关不固,则见精气滑泄不禁之证。无论是肾阴虚或肾阳虚,都可使精关不固,如赵献可所说:“肾之阴虚则精不藏”,“有命门火衰,元精脱陷,玉关不闭者”。孟老认为本病初起多以肾阴不足为主,治以滋阴收涩,方选六味地黄丸、增液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一以补肾之本,一以救阴伤之急,药以滋阴与收涩同用。在滋阴药物的选择上,除用甘寒生津之增液汤,擅用酸甘生津之品,加用乌梅一味。《本草经疏》云:“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临床体会,本品味酸,能生津止渴,还有收敛缩尿的功能,故用于尿崩症有效。后期注重加入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胶,以填补肾精,助其固肾收涩之效。另一方面为防其化热之势而加入黄芩一味。
       2  后期擅于阴中求阳
       
       已失之津液渐复,此时在滋阴方中加一味黄芪,起阴中求阳之效;另一方面,因病久则阴伤及阳,补阳一方面有助于滋阴,也可起到补气固肾之效。
       
       随着治疗过程的进展,从滋阴向温阳过度,具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特点,药物上黄芪的使用,砂仁与麦冬的配伍即是最好的体现。
       3  时时注重补泻兼施,通因通用
       
       目前西药治疗多以口服双氢氯噻嗪、氯磺丙脲或激素替代治疗,尿量可以减少,但病程持久不愈。孟老擅用补泻兼施之法,在滋阴方中,加入利尿之滑石、猪苓等,选用猪苓汤。本方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津伤水热互结之证,或用于少阴病阴虚有热,兼水气证。本案中在病向愈的中后期用本方,窃以为,一以治阴虚有热,烦渴不得眠,而此时淡渗之剂的使用与六味中的三泻的使用也许有异曲同功之妙,并非有真水气的存在。
       4  医案举例
       
       女,48岁。初诊:19980527,主诉:多尿、多饮、烦渴一月余,伴口苦,神疲乏力,舌苔黄白相间,脉细数。24 h尿量在8L左右,尿密度1.003,CT示垂体空泡。西医诊为垂体性尿崩症。中医辨证为肾虚不固。治以补肾收涩。药用生地、熟地各15 g,山萸肉15 g,淮山药15 g,泽泻10 g,白芍10 g,玄参15 g,麦冬10 g,芦根20 g,天花粉10 g,地骨皮15 g,芡实7 g,金樱子8 g,甘草4 g。
       
       二诊,6月24日,症状好转,效不更方。
       
       三诊:7月8日,原方加一味生黄芪20 g。
       
       四诊:9月16日,饮、尿正常,口有异味,苔薄黄。药用生地、熟地各15 g,山萸肉15 g,淮山药15 g,泽泻10 g,丹皮10 g,地骨皮10 g,猪苓、茯苓各10 g,飞滑石包15 g,阿胶烊化分服10 g,黄芩6 g,乌梅10 g,知母10 g,玉竹10 g,麦冬10 g,砂仁(后下杵)2 g。药后饮、尿正常,口中异味渐除,舌淡红,苔薄白。续服六味地黄丸月余,以善其后。
       
       综上所述,本病例的治疗前后,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加减化裁,在方剂的配伍中体现了补泻兼施、酸甘生津的特点。通过本例的报道,希望可为临床尿崩症的辨治提供一定的思路,具体用药机理的探索,还有待于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进一步研究。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