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草纲目》痔瘘病外治撷菁
作者:辛桂英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市直机关医院,山东 济宁 2721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对《本草纲目》痔瘘病外治方剂的总结,揭示了该书对痔瘘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外治方剂制剂类型、主要用药方法和学术思想,提示研究《本草纲目》有关痔瘘病外治方剂,对于中医药剂型改革与临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本草纲目》; 痔瘘病; 外治方剂
       Review on the External Therapy of Hemorrhoid-fistula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XIN Guiying
       (Jini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Hospital, Jining 2721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conclusion of external therapy of hemorrhoid-fistula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we can see this book reveals the acknowledge of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hemorrhoid-fistula,sorts of external therapy and the usage of main drugs and technical ideas.So studying the external therapy of hemorrhoid-fistula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is of valuable to re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emorrhoid-fistula;  External therapy
       
       《本草纲目》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编写而成的科学巨著,也是李时珍学术理论最集中的体现,颇能反映他学有渊源、治有特点的思想体系。书中直接谈及疗痔药物占所收录药物总数的1/10以上,所列痔瘘病的外治药物与方法,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1  对痔瘘病的一般认识
       
       《本草纲目》认为痔瘘病的发生与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脏腑气血盛衰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可致大肠肛门局部形成湿热下注、风热郁结、虚寒凝滞、气滞血瘀等病证类型。辨证多从寒热虚实、脏腑气血入手,治疗上在使用内治法的同时,更强调应用外治法,并介绍了大量案例。
       2  主要剂型
       
       针对痔瘘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为便于用药,提高疗效,《本草纲目》痔瘘病外治的主要剂型有:散剂、汤水剂、膏剂、烟熏剂、灸剂、栓剂、油剂。根据病变性质和药物性质,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同一制剂类型的制备方法往往不同。如膏剂,或以药物的根、茎、叶经加工捣成膏状,或以酒水、油脂等材料为基质,经加工炮制等多种方法而制备。
       3  主要用药部位
       3.1  病变局部用药病变局部是最常用、最直接的用药部位,采用这一部位用药的方剂占外治方剂的90%以上。针对痔瘘病的性质运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及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治疗方法,选择相应的药物作用于局部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痔瘘作痛,葱涎、白蜜和涂之,先以木鳖子煎汤熏洗,其冷如冰即效。一人若此,早间用之,午刻即安也”(卷二十六,引《唐仲举方》)。
       3.2  其他部位用药根据中医理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将药物作用于与痔瘘病在生理上、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其他部位。如:“蛱蝶,小儿脱肛。阴干为末,唾调半钱涂手心,以瘥为度”(卷四十,时珍)。
       4  主要用药方法
       4.1  熏洗法将药物煎煮或制成散剂用沸水冲泡,乘热在患部熏蒸及洗浴的治疗方法。如“痔疮肿痛,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冷再温之”(卷十六,引《外科精义》)。
       4.2  敷贴法将药物制成膏剂或其他剂型敷于患处的用药方法。如“肛门痔痛,用木鳖仁带润者,雌雄各五个,乳细作七丸,碗覆湿处,勿令干。每日一丸,唾化开,贴痔上,其痛即止,一夜一丸自消也”(卷十八,引《濒湖集简方》)。
       4.3  掺法将药物制成散剂掺布于膏药上外敷或直接撒布于患处的治疗方法。如“大肠脱肛,木贼烧存性,为末掺之,按入即止。一加龙骨”(卷十五,引《三因方》)。
       4.4  烟熏法 将药物烧烟以烟气熏灼患处的 方法。如“小儿脱肛五倍子为末,先以艾绒卷五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内,以瓦盛之。令病者坐于桶上,以火点着,使药烟熏入肛门,其肛自上。随后将白矾为末,复搽肛门,其肛自紧,再不复脱”(卷三十九,五倍子引《开宝本草》)。
       4.5  熨法指将药物加热作用于局部,以调理局部气血运行而达治疗目的的方法。如“痔疮肿痛,必效方:用枳壳煨熟熨之,七枚立定。”
       4.6  塞法指将药物塞入肛内或病变溃破处的治疗方法。如“痔虫作痒,水银、枣膏各二两同研,绵裹纳下部,明日虫出”(卷九,引《梅师方》)。
       
       根据临床病证,以上诸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联合使用。
       
       5  痔瘘病外治的基本学术思想
       
       《本草纲目》所收录的痔瘘病外治方剂源自汉至明的近百种医籍,是对历代痔瘘病治疗经验的总结。书中对痔瘘病外治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痔瘘病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和学术思想。
       5.1  重视局部病变,侧重局部治疗《本草纲目》有关痔瘘病的外治方剂,多数是作用于患处的局部药物。利用丸、散、膏等多种剂型作用于病变局部,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收到洁净局部、祛除毒邪、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功效。体现了对痔瘘病局部的重视。其外治机理正如清·吴师机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5.2  把握疾病整体特性,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在重视局部病变和局部治疗的同时,也注重痔瘘病的发生与机体整体机能改变的关系。认为机体的脏腑气血盛衰以及风湿燥热之邪侵袭是引发痔瘘病的主要原因,辨证有风湿、湿热、虚寒、积滞之分。其整体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医辨证为依据,分别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清热燥湿、疏风清热、益气升提等内治方剂来调治;二是内外治法结合,根据疾病的性质及特征,在进行外治的同时结合内治,或进行内治的同时结合外治,二者互补,使其相得益彰。
       5.3  遣方严谨灵活,注重临床实效其一,《本草纲目》选药组方一丝不苟,多以单味药而行之,复方制剂亦不过三五种,且注重临床实效,书中所列病案,皆是屡用屡验的经验总结;其二,选药组方灵活,寒热温凉不拘一格,如同是治疗痔疮肿痛,既有辛苦微寒的“郁金,研末,水调涂之,即消。”(卷十四,引《医方摘要》)又有苦寒平之“猪胆七个,绵燕脂十个洗水,和匀,搽七次即可。”(卷十五,引《救急方》)。
       6  小结
       
       《本草纲目》既重视痔瘘病的局部特点,又重视脏腑气血、风寒湿燥火的整体影响,在治疗中既兼顾整体与局部,又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外治与内治的辨证统一。书中所收录的方剂及其用药部位、用药方法、制剂类型等对现今肛肠科的研制给药途径的科学化以及剂型的改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