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张仲景方中附子与乌头之用法释疑
作者:肖安菊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张仲景方; 附子; 乌头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含附子的方剂达36首[1]。张仲景对附子、乌头的用法是:凡属亡阳急证宜温经回阳者,多用生附子,如:《伤寒论》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人参汤等方中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若风寒湿着于肌表筋骨、需温经助阳者,多用炮附子,如:《痉湿暍病》篇之桂枝汤、白术附子汤等方中之附子(炮、去皮、破八片)。若痛剧而又有肢冷汗出、证属沉寒痼冷的,则用乌头以其止痛作用比附子更强,如:《金匮要略》中乌头煎方、乌头桂枝汤方中之蜜煎乌头[2]。笔者试图从用法与毒性关系方面进行解释。
       1  附子、乌头之来源与毒性
       
       乌头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中国药典》中命名为“川乌”。附子为乌头的子根[3]。两药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乌头碱毒性极强,口服0.2 mg就会令人中毒,3~4 mg就会将人毒死。但乌头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则容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生物碱[4]。因此现代附子、乌头内服用药必须是其炮制品,如: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制川乌等。
       2  释疑
       2.1  仲景之用生附子而没引起中毒笔者认为原因有:①方中甘草、干姜降低了附子的毒性。有实验报道,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煮(煮1 h)其毒性大为降低[4]。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可见张仲景正是利用了相畏相杀配伍。②长时间煎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降低了附子的毒性。《伤寒总病论》释评修治药法篇中载“附子,去皮,丸散炮,惟汤生用”,说明当时医家已经知道降低附子毒性的方法可以是用火加工亦可用煮法。
       2.2  仲景之用炮附子应包括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方法制得的附子。有实验研究报道,生川乌个子在90℃以上烘3~10 h,能降低乌头的毒性,因此,在一些不含甘草或干姜,或两药均无的方剂中,就必须用炮附子。
       2.3  仲景之用乌头内服两个代表性方剂见表1。比较两方可以看出,乌头煎方用制乌头,且煎煮时间长(三升水去尽),毒性小,弱人亦可服五合。而乌头桂枝汤用生乌头,煎煮时间短(以蜜二升,煎减半)毒性大,服药量宜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出现醉酒状才止。曹疑甫在《金匮发微》中叙述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是对仲景妙用乌头的最好解释,书中写道“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此非亲验者不能言。盖乌头性同附子,麻醉甚于附子,服后遍身麻木,欲言不得,欲坐不得,欲卧不得,心中跳荡不安,神智沉冥,如中酒状。顷之,寒疾从口一涌而出,胸膈便舒,手足温而身痛止矣。服生附子者,往往有此现象,予与长女昭华,俱以亲试而识之。但昭华因痰饮服之,则呕痰而愈。予以寒利服之,则大泄而愈,要其为麻醉则一也”。可以看出此方中正是利用了川乌的燥烈引起患者或呕吐、或泻下,而解除沉寒痼冷之疾的。其实服用者此时已经出现了乌头中度中毒现象。现代的医患双方可不敢冒此危险。
       表1  乌头煎方与乌头桂枝汤方组成及用法(略)
       仲景认为去皮可降低附子、川乌的毒性,但现代急性毒性实验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表明,有外皮与去皮后的附子相近似[6]。可见去皮与否对附子、川乌的毒性影响不大。
       
       现代用附子、川乌内服必须是制附子、制川乌,且都要先煎煮0.5~1 h,且随着剂量的增大,要相应延长煎煮时间,直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只有外用才可以用生附子、生川乌。
        
       【参考文献】
           [1] 钱远铭.本草纲目精要[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202.
       
       [2] 杨百茀.金匮集释,上册[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4:314.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徐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54.
       
       [5] 陈纪藩.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7.
       
       [6] 郑露露.附子炮制中的成分流失[J].中药通报,1983,(2):2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