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发绀症48例疗效观察
作者:庞学书, 芦广萍, 李庆芬    
作者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校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29)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发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发绀症48例,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总有效率91.5%,其中临床治愈30例,占62.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发绀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手足发绀症; 中西医结合
       手足发绀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殊性血管痉挛状态,发病年龄多在20~45岁,以青年女性为多见。特点为四肢皮肤呈持续、均匀的青紫色,以手和前臂受累明显,呈对称性。一般在寒冷环境中和情绪波动时加重,伴肿胀、麻木、僵硬感或局限性疼痛,局部皮肤温度明显降低,但患肢脉搏正常。不发生溃疡或坏疽、无间歇发白、潮红的改变,与雷诺氏综合症不同。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在常温下持续的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痉挛,导致血流减少、皮肤青紫和皮温降低,而静脉张力降低,产生继发性扩张、静脉血淤滞[1]。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发绀症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其中女性37例,男性11 例,年龄19~29岁27例,30~39岁14例,40~47岁7例。对照组48例,女性36例,男性12例,年龄19~29岁30例,30~39岁13例,40~47岁5例。病程均在3~18年之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2]中“手足发绀症”的诊断标准:①患肢远端呈青紫色、持续均匀、遇寒或情绪波动时加重,得温不能完全消失;②患肢脉搏正常;③伴麻木、肿胀、僵硬感或疼痛;④无心、肺等器质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内服中药。组成:炙黄芪、鸡血藤各30 g,桂枝、白芍、川牛膝、赤芍各15 g,威灵仙、木瓜、伸筋草、透骨草、姜黄各12 g,橘核10 g,蜈蚣1条。1剂/d,武火煮沸后文火煎30 min,每剂煎2次,合并2次药液约400 ml,分早晚空腹温服。
       2.3  疗程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连续治疗3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年以上未复发者为临床治愈;停药1年复发者为有效;停药6个月以内复发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n=48
       3.3  典型病例女,37岁,2003-11-26初诊。患者双手及前臂呈持续性青紫九余年,双手对称,冬重夏轻,精神刺激后加重,伴发凉、僵硬感、麻木胀痛,触诊双手及前臂温度明显降低,双侧桡、尺动脉正常搏动。舌质淡紫、苔白,脉沉细。经上法治疗3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停药2年6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讨论
       
       手足发绀症属中医“痹证”范畴,由于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寒滞经络,气滞血淤,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末端,发为本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中药以调达气血、和营卫、通阳气、散淤滞为目的[3]。方中炙黄芪、姜黄补气行气活血;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桂枝并有通阳气的作用;鸡血藤、川牛膝、赤芍、活血化淤;威灵仙、木瓜、伸筋草、透骨草、橘核温阳散寒,舒筋活络;蜈蚣性善走窜、通达内外,通络止痉。诸药合用,可使气血旺盛,营卫调和,阳气通达,淤滞消散。
       【参考文献】
           [1] 裴玉昆.周围血管病学,第1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25.
       
       [3] 王成梁.中药治愈手足紫绀症[J].中医杂志,1997,38(11):69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