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116例
作者:张占英,康小红,姬文排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河北工程信息学校,河北 保定 071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穴位注射;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
       脑卒中后常伴发持续间歇性呃逆,经常规抗呃逆药治疗不能缓解。常因影响饮食、睡眠而使患者情绪不稳,加重病情,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查阅以往文献,多为两穴或两个以上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鲜有一穴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的报道。笔者采用小剂量氯丙嗪内关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11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6例病人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订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且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塞,病后合并呃逆,经多种抗呃逆药治疗无效。其中男68例,女48例;年龄35~76岁,平均60.2岁;病程5~25 d,平均13.4 d;脑出血74例,脑梗塞42例。
       1.2  治疗方法取一次性5 ml注射器配7号针头,先吸取氯丙嗪12.5~25 mg,然后抽取注射用水或0.9%生理盐水1 ml溶为2 ml药液待用。取双内关穴,常规消毒,快速进针,经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回抽无血时缓慢入注药液,1 ml/穴。1次/d,4次为1个疗程。
       2  结果
       
       116例中治愈(呃逆消失,无复发)78例,好转(呃逆由持续转为阵发性)33例,无效(呃逆无变化或加重)5例,总有效率95.69%。其中1次治愈20例,2次治愈33例,3次治愈18例,4次治愈7例。
       3  讨论
       
       脑卒中后出现呃逆,主要见于延髓附近病变,其它部位的病变晚期,当延髓功能受累后也可发生。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中枢位于第3~5颈髓,其传入神经包括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第6~12胸交感神经的向心纤维,传出神经包括膈神经和支配声门及呼吸辅助肌的离心纤维。任何原因使膈神经、迷走神经正常兴奋与抑郁发生失调致异常兴奋占优势时,均可引起呃逆。脑卒中的呃逆一经产生,多呈顽固性,提示预后较差。
       
       中医学认为呃逆是因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常为病势危重的表现。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为治疗胃、心、胸疾患的要穴。氯丙嗪为吩噻嗪类药,对顽固性呃逆有效,其机理可能与阻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抑制和调整神经的兴奋性有关。我们采用小剂量氯丙嗪注射液内关穴注射,将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和药液对内关穴的长时间刺激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总有效率达95.69%。采用一穴位小剂量药物治疗,既可避免多穴位注射对病人造成的痛苦,又能避免大剂量药物的副作用。治疗病例中未发现嗜睡、肢体麻木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