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止酸方治疗40例反流性食管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金国, 王彦刚, 刘正旺, 刘启泉, 阎晟玺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止酸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同时观察其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清除的作用。方法将80例确诊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每日1剂止酸方(由栀子、黄芩、赤芍、连翘、蒲公英、石斛、沙参、石菖蒲、郁金、瓜蒌、清半夏、枳实组成)。对照组40例,应用制酸剂、铋剂、抗Hp剂治疗。1疗程均为4周。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Hp的清除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4周后,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4.35%和70.36%,胃镜下食管炎症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79%,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检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清除率分别为95%和99% (P> 0.05)。结论止酸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不仅有良好疗效,其对胃内Hp也具有清除作用。
       【关键词】  止酸方; 反流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我们曾报道了《止酸方治疗30例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对食管pH的影响》一文[1],取得好的疗效。现将止酸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治疗观察做一报告。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 ①具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不适等)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②内镜检查食管中下段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③Hp检测均为阳性;④排除心肺疾病所致的胸痛。将200401~06门诊符合上述反流性食管炎条件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2岁,平均39.2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平均40岁。以上所有病例均经日本生产的Olympus电子胃镜(GIF-130型)进行诊断。根据1994年第10届世界胃肠病会议提出的洛杉矶分类法(LA分类)[1],将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治疗组A级12例,B级15例,C级8例,D级5例;对照组A级14例,B级13例,C级9例,D级4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止酸方治疗:栀子15 g,黄芩12 g,赤芍20 g,连翘12 g,蒲公英15 g,石斛20 g,沙参20 g,菖蒲15 g,郁金12 g,瓜蒌15 g,清半夏12g,枳实15 g组成。1剂/d,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对照组应用制酸剂、铋剂、抗Hp剂治疗:奥美拉唑20mg,bid;果胶铋2粒,tid;克拉霉素250mg,bid。两组均制定4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临床烧心、反酸及胸骨后疼痛不适等症状消失为痊愈;临床烧心、反酸及胸骨后疼痛不适等症状减轻为好转;临床症状无好转为无效。
       3.2  胃镜下疗效标准胃镜复查食管黏膜恢复正常为痊愈;胃镜复查食管黏膜炎症面积缩小,食管炎由高一级降至低一级为好转;胃镜复查食管炎症程度无变化为无效。
       3.3  Hp检测试剂采用福建三强公司生产的Hp快速诊断试剂盒(即尿素酶法),胃镜检查时,于胃窦幽门前区钳取胃黏膜组织,放入试剂盒中,进行定性判断。
       3.4  治疗结果两组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和胃镜变化见表1~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统计(略)
       两组比较 0.01       表2  两组胃镜疗效统计(略)
       两组比较0.01       
       两组间Hp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清除率分别为95%和99% (P> 0.05)。
       4  讨论
       
       反流食管炎(RE)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造成食管黏膜组织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疼痛不适等症状。其可并发食管狭窄、出血及Barrett食管, 而且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关系非常密切[2]。西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多与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门户作用、食管的廓清机制及食管黏膜屏障作用等防御因子的减弱密切相关;反流物的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以及胆酸、胰酶等)作用相对增强而致病。多种研究表明其胃内泌酸功能并非亢进,也证实了该病胃内pH值并无异常。而且研究证明反流性食管炎并非只有酸反流(30%),还有单纯碱反流(6%),混合反流达到58%。西医临床治疗本病多数采用制酸、黏膜保护、抗反流的方法。其临床症状多缓解或消失,但由于混合反流的复杂性,因此临床疗效并不如意。
       
       我们曾经进行了止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对食管pH值影响的研究观察[1],并对其中医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其病机为热邪伤阴、胃失和降,因此确定了清热养阴、和胃降逆的治法,并据本法制定了该止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现我们应用该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炎症改善均显著好于对照组(0.01       【参考文献】
           [1] 刘正旺,杨金国,王彦刚,等. 止酸方治疗30例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对食管pH的影响的研究[J].陕西中医,2003,24(7):609.
       
       [2] 王兴鹏.现代胃肠病学高级进修教程,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
       
       [3] 童志勇.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 10,(14):60.
       
       [4] 冯桂建,胡伏莲,王化虹,等.幽门螺杆菌和胃泌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3, 83 (2):96.
       
       [5] 解 丽,殷保书,杨松民,等.1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食管酸反流的变化[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3,15(1):14.
       
       [6] 曾士平,曾俊涛.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4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