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伤寒论》“周节律”探析
作者:李杰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归纳《伤寒论》条文,对其“周节律”的变化及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周节律”形成的原因。它实质上是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及与自然界环境协调统一的体现。
       【关键词】  《伤寒论》; 周节律 ; 意义
       天时气侯与人体节律效应,实质上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表现[1]。古代医家把天地视为大宇宙,人体视为小宇宙,其内在联系,往往通过人体的节律效应表现出来。就人体而言有阴阳、五脏精气活动、脉象变化、新生儿出生时间等的节律变化。而在《伤寒论》中就存在着“周节律”,《伤寒论》10卷22篇的全文内容中,涉及周节律现象的条文达四五十条之多,这些周节律现象主要体现在疾病的自愈日期、加重日期、减轻日期、传经日期、发生并发症的日期,以及病情转危的日期等等。本文就《伤寒论》周节律的变化及意义分述如下。
       1  “周节律”提示伤寒病自愈
       
       《伤寒论》[2]中载有许多疾病自愈日期的条文,如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论述了外感病阴阳两证自愈日期;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以上两条论述了太阳表证的自愈日期;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论述了太阴腐浊不化证的自愈日期;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论述了霍乱下利止后浊邪外薄阳明证的自愈日期;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论述了少阴寒盛伤阳证的自愈日期。上述六条,明确指出疾病的自愈之期为六七日或为十三四日,均合为一周或二周之日数。提示外感病若无并发证时,其病可按期而愈,而按期的时间有着明显的“周节律”。
       2  “周节律 ”预测伤寒病病势变化
       
       《伤寒论》[2]中同样有许多记载疾病发展、变化、传经等周节律的条文,如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论述了太阳病得病八九日时,出现欲愈、阴阳俱虚证及阳气怫郁在表的三种病情转归;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论述了六七日时,转为蓄水证;第78条云:“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论述了五六日时,转为火热郁于胸膈的虚烦证;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以上三条皆论述了五六日时,太阳之邪传入少阳;第124条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癖热在里故也。”论述了太阳病六七日时,转为蓄血重证;第135条云:“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论述了六七日时,转为大结胸证;第143条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第144条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以上两条论述了七八日时,转为热入血室;第148条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论述了五六日时,转为阳微结证;第168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论述了伤寒误用吐下法后,至七八日时,转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如第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论述了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转硬,为太阴病转为阳明病;第252条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论述了六七日时,阳明燥热炽盛而致腑实证,是邪热深伏,热结于腑的危重证候;第260条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论述了七八日时,转为阳明,湿热发黄证;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论述了伤寒六七日,阳邪自表入里证;第319条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论述了六七日时,由少阴病形成 水热互结证;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论述了少阴病六七日,阳明燥实灼伤肾阴之治法;第347条云:“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论述了五六日,因血虚所致肢厥证。上述的诸多条文都明确指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期为六七日的“周节律”。
       3  “周节律”推断伤寒病预后
       
       《伤寒论》[2]中还有许多应用周节律推断疾病预后的条文,如第299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论述了少阴病六七日,肾气绝于下的危候;第300条云:“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论述了少阴病至五六日,阴阳离决的危候;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论述了伤寒六七日出现阴盛阳绝的危候;第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论述了伤寒六七日后发生下利,而且汗出不止,是有阴无阳的危候;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论述了伤寒脉迟,六七日,以寒治寒导致胃气垂绝的除中危候。上述五条,明确指出疾病发生急剧的转变,出现肾气绝或阴阳离决、阴盛阳绝、有阴无阳、胃气衰败等危候之期为六七日的“周节律”。另外在第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提示了伤寒七八日时,由厥阴病形成脏厥,是真阳大虚,脏气垂绝的征象;第3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论述了病至七日邪盛里虚,因而导致难治;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逆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论述伤寒六七日,形成肺热脾寒,正虚阳郁的证候,属难治;上述条文虽未说明为死证,但病情危重,属于难治之病证。
       
       《伤寒论》中运用了客观存在的“周节律”来论述伤寒病的自愈机理及预测伤寒病的病势发展、推断其预后。启迪我们在天人之际,以人为本,以时为标,把握时机,促使疾病自愈或阻止其逆转。这正是《伤寒论》重视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及与自然界环境协调统一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匡调元,冯玉明,程根群.中医气象与地理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2]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