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南药中山沉香的产地考证与发展构想
作者:梅全喜, 李汉超, 汪科元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中山市沉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15;广东君元药业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03)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对南药中山沉香的产地进行考证,认为中山沉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为道地药材,今天,大力发展种植中山沉香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对发展中山沉香种植生产加工行业提出了具体的构想和建议。
       【关键词】  沉香; 中山沉香; 莞香; 白木香; 产地
       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为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功能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主治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等症,有较好的效果。国产沉香过去主要来源是海南沉香和莞香,事实上,莞香真正的主产地是中山。本文对此进行了考证并提出了发展构想。
       1  沉香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目前的中药所用沉香,大多进口,价格很贵,岭南所产沉香都是天然采割,由于滥采滥伐,再加上白木香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各地加强保护,实际产量不多,市场上药店的药用沉香饮片,假货充斥,以有香味的树材如柏木等充代,严重影响医疗效果。
       
       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沉香的用途很广,中医用的沉香临证的作用有:①行气止痛。对饮食不节,外感寒邪所致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经脉阻塞,血液淤滞所致疼痛,均有理想效果;②降逆调中。对胃寒呕吐、阳虚便秘和治疗霍乱有很好效果;③交通心肾。对由于心肾水火不能相济而失眠,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健忘多梦,腰膝酸软,遗精滑精有很好疗效;④温肾纳气。是肾虚喘咳,久病成虚喘的良药;⑤温肾暖精。对男子精冷,或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或手淫恶习伤及本元以及阳痿都有良效;⑥壮阳除痹。对肾阳虚之风湿痹痛亦有疗效。
       
       现代研究证明,沉香在药理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①国产沉香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伤寒和福氏痢疾杆菌,亦有强烈抗菌作用;②沉香挥发油成分有麻醉、止痛、松肌作用;③沉香有镇静、止喘作用;④沉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⑤沉香有降压作用;⑥沉香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作用;⑦最新研究发现,沉香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在历代医家的医案记载中,沉香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范围扩展到多种疾病,现代研究也表明沉香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疾病等方面都有显著疗效,在抗肿瘤、抗风湿病以及美容等方面也有较好的作用。
       
       可见,沉香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其开发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  中山沉香的产地考证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25年)建置。立县前的香山原是东莞县属下的香山岛。《香山县志》载:“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二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元属广州路,明属广州府”。可见,宋之前香山是属于东莞。
       
       东莞县自古产沉香,所产之香为莞香,是瑞香科的白木香植物树脂凝聚在树木部分,能沉于水底为上品,故称“沉水香”,简称沉香。莞香树,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白木香,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沉香药材唯一的植物来源[2],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是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古代东莞县地域广大,今之香港、深圳、宝安、中山及东莞市本土都属古代东莞县范围,所以古代之莞香产地当包括今天之中山、珠海、深圳等地。
       
       古代东莞县属下的区域(以香山为主)盛产莞香,因而,这些地区在唐宋以前已出现了与香有关的一系列地名,如:香山、香山场、香洲、香港、香港仔、香埠头、香港围等。有资料介绍:隋唐以前,东莞就是沉香的著名产地,每年有大批“莞香”进贡朝廷。属下的香山岛(即今日之中山市)是莞香的主产地。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山所产的沉香就是“道地药材”了。当时有专门的人从事沉香种植、养护和采收,称“香农”。每年香农把采收后的沉香交到政府专门设立的收购地点“香山场”。收集好的沉香都运到“香洲”等候装船,运送到伶仃洋对岸的港口集散,此地称“香港”至今。具体运香上船的地方称香埠头,船户避风居住的地方称香港围。这些冠以“香”名的地名都印证了当年沉香种植采收、装船运送以及进贡朝廷、出口国外的说法。
       
       古代香山远离大陆,唐代朝廷设兵镇守,为香山镇,地属东莞县文顺乡。明代嘉靖年间编的《香山县志》曾对香山的取名说法作了注释:“旧《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今按县地产香木绝少,岂以香炉山之故歟。”可知香山得名于隋唐时代之前,是因产沉香而得名的,到北宋时沉香已近绝产。
       
       为什么中山的沉香到后来几乎绝迹了呢?古代“莞香”树愈老则香愈名贵,属于贡品,由官府经常派人来监视,不许私采私卖,同时又指定要若干数量,产量不够就像欠了税款钱粮,往往要惹官司。同时那些派来监督的官吏兵士,自然又趁机勒索榨取。因此东莞所产的“香”虽然名贵,可是香农本身却苦不堪言。后来有些不堪压迫的气愤至极,就索性将香树连根砍掉掘尽,然后举家逃亡。由于香木以老为贵,不是朝夕之间能栽种有收成,一旦荒废,无人补种,后来莞香竟因此绝种,不再生产了[3]。
       
       从历代的本草医籍记载来看,中山也是古代沉香的重要产地之一。沉香作为药物记载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该书只载明沉香“治风水毒肿,去恶气。”并未注明产地。唐代苏敬等人撰《新修本草》载有沉香,并云:“沉香叶似橘叶”[5]。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时对沉香作了补充:“枝叶并似椿,苏云如橘,恐未是也”[6],其实二人所说均无错误,因为沉香的来源有沉香树和白木香二种,二者的叶是有所不同的。苏敬所言的是沉香树,主产于交州(今越南);陈藏器所指的是白木香,主产于广州(包括中山、东莞在内的今珠三角地区)。宋《本草图经》载:“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栈香,同是一本,旧不著所出州土,今惟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有之。”并收载有“崖州沉香”和“广州沉香”植物图[7]。“广州沉香”就是当时产于香山地区的白木香。宋《本草衍义》载:“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千里不绝。”[8]古香山区域下的五桂山、凤凰山、黄杨山、以至澳门的自然生态林、至今还有香树——白木香的踪迹。可见,古时沉香(白木香)的主产地就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地区,而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山地区自古就是沉香(白木香)的主产地。
       
       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地区地理、地质、气候环境基本相同,适合于白木香的生长,按理这些地区出产的沉香质量应该是相似的,但为什么有古代本草医籍认为沉香只是以海南琼崖等地所产质量为优的呢?我们认为这与当时的沉香树种植时间和采收方法不同是有关的。广州地区(包括中山在内)在当时也是经济发达社会开放地区,人们受经济利益驱使对沉香的采伐是急功近利,沉香树生长年限不够就开始采香,这样的质量当然不好。而海南的黎人则能坚持原则,不到生长年限决不采香,这也是海南出产沉香质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从明代卢之颐所著《本草乘雅半偈》[9]一书中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沉香……今岭南州郡悉有,傍海处尤多。……待其形全气足而后采取,功力始备。今岭南人不耐其成,每多趋利伐贼之害,唯琼管黎人,非时不妄剪凿,故屡获异香。”
       
       据《广东中药志》沉香项下载:“我省在几百年前已成为土沉香的重要产地,尤以当时海南产的‘黎峒香’中的‘东峒香’、东莞(实是中山)一带产的‘女儿香’品质最优,驰名遐尔”[10]。可见,在中山地区只要种植年限得到保证,采香方法合理,就一定能收到质量优良的沉香。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香山就是因为产沉香而得名的。古代“莞香”的主产地在香山地域即现中山、珠海等山地,是适宜生长香木——白木香的地方,无论气候、水源、土壤、树种的自然生态都非常适合。目前我省粤西地区已由广东君元药业与电白南药药业公司正在大面积发展种植白木香(沉香)GAP基地,作为我们道地的中山(香山)应该秉承弘扬古老沉香文化,进一步在中山市山区地域重视发展种植“香木”。
       3  沉香在中山民间的使用
       
       中山民间对沉香的认识已近模糊,只能从民间传说中体现出来。
       
       中山沙田区民间流传一句嘲讽语,讽人靠不住或中看不中用称为“白木香”。白木香是生成沉香的母树,未能凝结树脂的白木香木质色白,质软,纤维松散,不能成材或造家具。 “白木香”这一比喻恰当的形容词在中山民间还在流传,可推知古代香山白木香种植是很广泛的。
       
       古籍中记载的“女儿香”,在中山民间老一辈中也有流传。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凡种香家,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潜割少许藏之,名‘女儿香’,是多黑润、脂凝、铁格、角沉之类,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女儿香”的来历在多种史、志之中各有说法,《广东新语》是表达最清楚的。在古代香山民间中女儿出嫁,娘家会将一片沉香放在嫁妆的箱底,以备女儿为人母时生产疼痛之用。当妇女生产时,将小片沉香磨粉泡水冲服,可活血止痛;再将小片沉香点燃,有催产作用,所以称为“女儿香”,是代表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一片爱心。
       
       虽然至今在中山都有这些与沉香相关的民俗,但现代中山人对沉香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的,古香山区域下的五桂山、凤凰山、黄杨山、以及澳门的自然生态林,至今还有香树——白木香的踪迹,时隔几百年本土居民对沉香采割及价值还未有认识,对采割沉香有经验的大都是粤西山民,他们的踪迹遍及岭南各地,以至偷采偷伐。近年来在中山偷采偷伐沉香被抓的案例已有多起了。笔者曾对三乡镇旧村落受村民保护、严禁砍伐之“风水山”,如古鹤村,圹墩村,五桂山南桥,银坑等地考察,粗如合抱白木香大树大都被偷采,树身被历年无序采割,自树头以上至两米多,树身被砍削,状如狗牙,大树岌岌可危,惨不忍睹。中山市林业部门对沉香的普查结果也是这样的,中山部分地区遗留下来的沉香树已被盗采者采挖的“伤痕累累”[11]。
       
       香山香树虽然被冷落千年,历经千年的天灾人祸的破坏之下仍顽强地延生着它们的苗裔,并寄望着今后的发展、壮大,不能不佩服香树的生命力和精神,香山文化的源头的发端是那么源远流长。而今,中山人民对于沉香树这个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为中山特产的名树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对自然遗留下来的野生沉香树进行了保护,而且还积极开展人工种植工作,中山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土沉香(白木香)繁育试验,通过在本地自采树种、自己繁育,经过不断攻关,终于成功,目前所繁育出的1.5万多株土沉香已移种全市多个山头,最高的土沉香已长到1米多高[12]。
       
       中山地区所产的白木香植物有多种用途,除了所产的沉香作为名贵药材被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外,沉香还被用来制作高级香水、香皂、香精和化妆品。中山生产的沉香蜡烛已行销海外,颇受欢迎。其树叶已被制作成具有助睡眠、养颜美容、消胀气、排宿便、去油脂作用的沉香茶,出口日本。茬可浸膏作香料,种子可榨油,树皮可造纸,木可普通用材或粉碎作燃香的原料,沉香碎料可压制成香熏片,香气改善居室环境,对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心绞痛有很好的缓解、治疗作用。
       4  发展中山沉香产业的构想与建议
       
       古香山地区的原产香木——白木香采割沉香的产业虽然湮没千年,随着国家立项建设的“华南中医药城”以及对香山文化的深度发掘,恢复和发展白木香种植,推广人工采割沉香技术,使之成为新兴的林、药、轻工、旅游及香山文化结合的新型产业,这不仅是拯救濒于绝种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物种的举措,还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转型,开创利国利民的新型产业的最好时机。我们建议:
       4.1  保护好中山五桂山及附近原生态白木香植物群落,禁止乱挖乱采,制订可行措施建立和保护白木香种源基地。
       4.2  政府设立专门发展机构、制订规划和政策、划拨专项基金,聘请专门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开香、割香等技术,帮助山区人民发展沉香种植业,提高山区种植林木的经济效益。
       4.3  划出专项山林用地,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立项建立沉香种植基地,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加农户”或有利于发展的白木香种植的多种方式,发动民间种植。
       4.4  规范白木香种苗、大树交易及沉香原料交易管理,建议在中山市火炬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设立“香市”,创立中国第一个“香”原料交易市场。
       4.5  鼓励引进开发沉香作原料的工业项目,扩大沉香的药用、食用、家用及旅游观光等用途。
       4.6  鼓励开展中山沉香资源普查、种植方法、药用质量及药用价值开发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确证中山是沉香主产地,甚至是“道地产地”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相信:通过对香山文化的深度挖掘,华南中医药城项目建设的契机,古香山的原生植物——白木香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香山沉香”会成为地域性的产品标志,会成为中国南药的“道地药材”基地,也会为中山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汪科元.中药瑰宝——沉香,第1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3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8.
       
       [3] 叶灵凤.花木虫鱼丛谈,第1版[M].上海:三联书店版,2005:64.
       
       [4] 梁·陶弘景,尚志钧等.本草经集注(辑校本),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56.
       
       [5] 唐·苏 敬,尚志钧.新修本草(辑复本第2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9.
       
       [6] 唐·陈藏器,尚志钧.《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5,375.
       
       [7] 宋·苏 颂,尚志钧.本草图经,第1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42.
       
       [8]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卷),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00.
       
       [9] 明.卢之颐著.本草乘雅半偈(校点本),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51.
       
       [10] 《广东中药志》编委会.广东中药志(第1卷),第1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341.
       
       [11] 赖有生,郑礼强.中山土沉香“伤痕累累”[N].中山日报,2006-04-27.
       
       [12] 刘 倩.中山市成功繁育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树种土沉香[N].中山日报,2006-04-1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