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健脾逆瘅汤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的机理探讨及疗效评价
作者:李春亮 张明柱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健脾逆瘅汤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机理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在原磺脲类药物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加服自拟方-健脾逆瘅汤治疗,1剂/d,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并设健康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结论 健脾逆瘅汤具有明显降低血糖、血脂及改善血液黏聚状态的作用,提示其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健脾逆瘅汤 2型糖尿病 磺脲类药 继发性失效 血流变 疗效
       磺脲类药继发性失效(SFS)是2型糖尿病(T2DM)治疗过程中的难题之一,其发生率每年约为该病患者的5%~10%。本研究在原磺脲类药物(SU)不变的情况下,给予健脾逆瘅汤治疗30例SFS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入选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T2DM诊断标准[1]。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标准:初用SU有效1年以上,以后疗效逐渐下降,无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应用单一SU(日最大剂量)1个月后,空腹血糖(FPG)≥10.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 h PG)≥13.9 mmol/L。中医辨证〔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为脾胃虚弱、淤血阻滞型。排除标准:(1)年龄在35岁以下或70岁以上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患者;(3)有严重心、肝、肾、脑等并发症或合并其它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近1个月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以及感染者;(5)不合作者(指不能配合饮食控制或不按规定用药者)。另选择本院查体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基线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一般资料(略)
       2  方法
       2.1  检查方法  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进行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被检测人前1 d禁高脂饮食,停用各种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
       2.1.1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取3 ml静脉血,肝素抗凝。应用LBY-N6B型全自动模块式血流变仪(北京普利生科贸集团)测定全血黏度; LBY-F200B型全自动微量血浆黏度仪(北京普利生精密仪器研究中心)测定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定量用12.5%亚硝酸钠沉淀双缩脲比色法测定。
       2.1.2  血糖、血脂检测取4 ml静脉血,离心制备血清,检测血清TC,TG含量。试剂盒由北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2  治疗方法 所有病历均嘱饮食控制及低脂饮食,并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原SU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加用中药治疗。1剂/d,水煎2次,药汁混匀约400 ml,分早晚2次餐后服。8周为1个疗程,连用1个疗程。
       2.2.1  治疗方药 健脾逆瘅汤:黄芪、山药、太子参各30 g,玄参、生地、白术、茯苓、葛根、花粉、黄精、枸杞子、山楂、丹参、藿香各15 g,苍术、鸡内金各10 g。
       2.2.2  随证加减口干渴重者重用花粉,加山萸肉20 g;饥饿感甚者加熟地30 g;尿多者加山茱萸、金樱子各15 g;肾阴亏损者加山萸肉12 g,肉苁蓉15 g;四肢麻木者加鸡血藤、威灵仙各15 g;皮肤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15 g;脾虚气弱、气血亏虚重者加用大黄虫丸;有高血压病史稍佐清肝降火之品;合并冠心病者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之品;若气虚为主宜重用黄芪、山药补气健脾为主;若阴虚为主宜增液汤和生脉散为主;若气阴两伤宜补气健脾和滋阴药同用;因情志所伤者合逍遥散加减。
       2.3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即以空腹血糖为标准。空腹血糖<7.2 mmol/L为显效;空腹血糖7.2~8.3 mmol/L为有效;空腹血糖8.4~10.0 mmol/L为一般;空腹血糖>10.0 mmol/L为无效。显效与有效统计为总有效率。
       2.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软件包,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实验前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
       3.2   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变化结果见表2。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血脂、血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 (P<0.05)。
       表2  治疗前后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变化比较(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
       3.3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见表3。SFS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异常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表3  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变化(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
       3.4  典型病例
       
       女,58岁,20050719初诊。自述患糖尿病六年余,长期自服二甲双胍,达美康等药,近一月药物用到最大量,但空腹血糖一直在15.5 mmol/L左右。当时症见:唇干,口渴多饮,疲乏无力,嗳气脘痞,头晕目眩,大便干,小便频数,伴四肢麻木,舌黯红,边有淤斑,苔白,脉沉细。辨证:脾胃虚弱,淤血阻络。治法:健脾益气,活血化淤。处方:黄芪30 g,山药30 g,苍术10 g,玄参15 g,生地15 g,白术15 g,茯苓15 g,葛根20 g,花粉30 g,藿香15 g,太子参15 g,鸡内金10 g,山楂30 g,丹参30 g。加用大黄虫丸3次/d,1丸/次。嘱他药同前服用。14剂后复诊,诸症改善明显,查空腹血糖7.8 mmol/L,嘱西药减半。再服14剂后诸症消失。空腹查血糖6.67 mmol/L,嘱停用他药,只用中药加减治疗两个月。6个月后复查,病未复发。
       4  讨论
       
       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应用SU降糖药物刺激胰腺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之一。SU在T2DM治疗最初阶段可有效控制血糖,以后可能会发生升高,即所谓的继发性失效。现代医学认为SFS发生的原因主要有: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进一步恶化;②外周组织(主要为肌肉及脂肪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③胰岛B细胞对SU敏感性下降[3]。现代医学对SFS主要依靠胰岛素的补充或替代治疗[4],由于患者认知度不同或其他原因难以完全接受,不能更好地控制T2DM的发展及预后。祖国医学将T2DM归为“消渴”范畴,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血淤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5]。然而临床上T2DM患者多数“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却常见少气乏力,神疲懒言等脾虚症状,加之患者病程较长, 脾气虚弱更为明显,故从脾论治SFS尤为重要。
       
       脾与消渴的关系[6],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说“脾脆……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篇》中有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王冰也言“口通脾气,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湿”。张志聪曾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美者香美,肥者味厚也,厚味令人内热,甘者主于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留在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散精上输于肺,肺津无以输布,则见口渴多饮;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郁而化热,胃阴被灼,消杀水谷,则消谷善饥;脾虚不能行其“蒸津液,化其精微”和“布化其味”之功能,则血中之糖不能输布于脏腑经络以营养肢体,蓄积而增高,尿糖无以固摄而随尿漏泄,出现“溲多且甜”,特别是“饮一溲一”;脾主四肢肌肉,脾虚肌肉失养,则四肢无力而倦怠,形体日渐消瘦,可见脾虚与糖尿病的临床病证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SFS的发生,脾虚失运、浊聚津滞为其主要病机,故治疗当以健运中宫,治脾为要。金·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以温补……。”李梃提出“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的治则和方药。李东垣也有“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葛根治之”的论述。以上前贤之训诲,为我们从脾论治SFS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借鉴施今墨老先生的经验[7],以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为基础,自拟健脾逆瘅汤一方。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腠理与山药益气阴,固肾精的作用,共同起到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的功效,使脾气健旺,下源固壮,漏泄自止,尿糖减少或消失,且能改善脾虚乏力诸症;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敛脾精”的作用。苍术虽燥,但伍玄参之润,可制其短而用其长,两者合用滋阴降火,健脾敛精,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气复阴回,糖代谢正常而血糖自降。方中还应用白术、茯苓、生地、葛根、太子参等大量健脾益气之药以生发脾胃阳气,而达升清降浊、敷布津液之功。血淤是人体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不同程度的淤血变化贯穿其病程始终。本研究结果显示,SFS患者存在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以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变最为突出,并且多合并高脂血症。这与有关文献报道是相符的[8,9]。现代医学认为, 高脂蛋白血症、高血黏度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高血糖长期相互作用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临床上SFS患者表现有腰酸疼痛、胸闷痛、肢麻痛、舌淡暗或有淤斑、脉细涩等,证实了患者体内存在着浓、黏、凝、聚的淤血病理状态,故方中加用益气活血化淤药物如太子参、山楂、丹参等,常收良效。从现代药理作用分析[10],花粉、葛根、苍术、山药、山萸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作用。黄芪、丹参、山楂、益气行血化淤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合成,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均具有不同程度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总之, 健脾逆瘅汤通过健运脾气以增强其散精之力,以及中药所特有的对血糖的双向调节作用,达到益气养阴、扶脾散精、健运脾胃、活血化淤之功效,从而改善血糖,血脂,降低血黏度,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机体对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敏感性,促进胰岛B细胞的修复及对SU的敏感性,使血糖下降,SFS 现象得以改善,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3] 陈 玲,陆雷群,沈 莹,等. 磺脲类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原因的初步探讨[J].上海医学,2005,28(2):137.
       
       [4] 黄云鸿,蒋 筠,吴艺捷,等.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岛素疗效及胰岛B细胞功能变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9):679.
       
       [5] 杜长欣,郑桂琴,李 倩.补脾益肾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34例[J].陕西中医,2005,26(6):486.
       
       [6] 吴大真,刘学春,董 静,等.现代名中医糖尿病治疗绝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87.
       
       [7] 吕景山. 施今墨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25.
       
       [8] 赵晓娟.2型糖尿病的降脂治疗策略与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3):136.
       
       [9] 黄国良,李健榕.2型糖尿病伴高凝血症的对策与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3):138.
       
       [10] 周天红.中药降糖药理[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4):3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