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细针浅刺合短时间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唐素敏 李丽华 刘作高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针刺疗法 拔罐疗法
       针灸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临床上采取针刺方法的不同而收获临床效果有差异。笔者近年来采用面部细针浅刺合短时间拔罐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6例患者,50例来自中医门诊,66例较重者来自神经内科病房。根据黄选兆主编《实用耳鼻喉学》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确诊为面神经麻痹。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58例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5岁,年龄最大者61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1 d,最长8 d,Bell面瘫37例,Hunt面瘫21例。对照组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最小者4岁,年龄最大者60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 d,最长8 d,Bell面瘫35例,Hunt面瘫23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浅刺取穴主穴(均为患侧):阳白、太阳、地仓、迎香、颧髎 、牵正、四白、颊车。
       
       配穴:闭目露睛显著者加睛明、球后、承泣、瞳子髎、攒竹、鱼腰、丝竹空、头维穴;口角歪甚者加下关、承浆、大迎穴;面瘫初期加风池、翳风、合谷。
       2.1.2  针刺方法以直径0.18 mm,长度为25 mm的细针针刺面部诸穴:阳白穴三针向上合谷刺;地仓、承浆、迎香、大迎穴向面颊方向斜刺;颧髎 、四白、目外眦、攒竹、眉冲、睛明、丝竹空穴直刺;颊车向耳部方向斜刺;球后、承泣向目外眦方向平刺。细针浅刺深度0.1~0.2寸,刺后不施针,风池、翳风、合谷可用直径0.25 mm,长度为40 mm的同一品牌的针直刺,诸针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 d,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2.1.3  短时间拔罐每次起针后以1号玻璃罐在阳白、颧髎、太阳、颊车、下关、地仓等穴闪火拔罐2~3 min或闪罐,皮肤充血或略紫为度;耳后乳突部用2号罐拔罐15 min。1次/d,疗程同针刺,全部患者于治疗30次后进行疗效评定,若患者不足治疗30次痊愈,则按具体治疗结果以评定疗效。
       2.2  对照组采用直径0.25 mm,长度为25 mm的针灸针,取穴同治疗组,常规进针操作治疗,不施针,留针时间及疗程均同治疗组。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House-Brackman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1]确定标准。面部外观、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仔细观察时才能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为显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用力可移动口角,口角明显不对称为有效;上额不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略)
       经统计学处理,χ2=7.908 5,P<0.05,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多种原因可使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非化脓性炎症、水肿从而引起面神经麻痹,导致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失去运动功能发生面瘫。本法所选重要穴位阳白、地仓、迎香、颧髎、颊车、太阳、下关皆分布在面神经分支的投影表面,通过细针的刺激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性炎症和水肿的吸收,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2]。
       
       临床观察中发现治疗组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治疗三个疗程后患侧仍留有明显偏歪的例数明显高于治疗组。笔者认为与治疗组采用面部细针浅刺合短时间拔罐治疗有直接的关系。面神经形成的穴位是肌门类型(肌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叫肌门),面神经分支从表面进入肌肉并分布在肌肉表面[3],穴位浅,故予细针浅刺不宜深刺。而面神经的走向与肌纤维方向多为交叉方向,面神经走行与翳风、牵正、阳白、瞳子髎、地仓、迎香、丝竹空、颊车、承浆关系较大[3],故有阳白穴三针向上合谷刺;地仓、承浆、迎香、大迎穴向面颊方向斜刺;颊车向耳部方向斜刺。拔罐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作用,面部拔罐既刺激面神经又兴奋了面肌,与针刺方法结合应用,增加疗效,缩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时间,而面部腧穴细针浅刺合短时间拔罐,刺激量和深度均适中既达到治疗目的又保护经气不受损伤,同时起针不出血、起罐不留罐痕,不影响面部的美观,患者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HouseJW.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 [J].Larngoscope,1983,93:1056.
       
       [2] 王 晶.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47.
       
       [3] 高维宾.神经病针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