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30例体会
作者:黄广培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归脾汤加减治疗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对30例乳腺癌术后均采用环磷酰胺、甲胺喋呤、5氟尿嘧啶(CMF)联合化疗,配合中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生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5 g,当归15 g,熟地15 g,何首乌15 g,龙眼肉15 g,阿胶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大枣10 g,木香6 g,炙甘草6 g)治疗。结果有效25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结论 中药归脾汤加减治疗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较好,能帮助患者顺利通过化疗。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反应 骨髓抑制 归脾汤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又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往往由于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使化疗无法按计划进行,影响了治疗效果。笔者用归脾汤加味治疗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均为199808~200408月我院门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8~68岁,中位年龄46岁。全部病例均经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术后病理检验报告:浸润性导管癌26 例,髓样癌2例,黏液腺瘤1例,乳头状癌1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分期[1],Ⅰ期5例,Ⅱ期17例,Ⅲ期8例。绝经前13例,绝经后17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且行化疗的患者。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分为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型者。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或白、气短声微、全身疲乏、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等。排除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以及不能于术后坚持辅助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本组病例30例,均为术后1周开始化疗,均采用环磷酰胺、甲胺喋呤、5-氟尿嘧啶(CMF)联合化疗。
       2.2  方药组成:党参15 g,生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5 g,当归15 g,熟地15 g,何首乌15 g,龙眼肉15 g,阿胶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大枣10 g,木香6 g,炙甘草6 g。1剂/d,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服药前后查全血分析。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患者症状改善,白细胞(WBC)、血小板(BPC)、血红蛋白(Hb)恢复正常为有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白细胞(WBC)、血小板(BPC)、血红蛋白(Hb)低于正常水平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3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随访30例,随访最长时间为5年,最短有2年,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亡。其余患者均能顺利按计划完成化疗。
       4  体会
       
       乳腺癌术后,多数患者还要接受化疗,但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选择性不强,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增殖旺盛的骨髓细胞也具有杀伤力。而对于骨髓抑制,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措施。中医学认为,乳腺癌的病因病机与患者正气不足有关,治疗必须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着手,其中前者尤为重要。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临床上表现多为虚证,应属中医学“虚劳”范畴[3]。中药配合化疗的目的在于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轻其毒副反应,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良好的体质状况,提高化疗完成率及远期疗效。笔者认为,化疗药物属热毒之邪,可伤气耗阴,同时损伤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使后天之源枯竭而出现气血损伤,肝肾亏损,脾胃虚弱等症状,治疗上应以补气益血、滋补肝肾、健脾和胃为原则,从气血、脾胃、肝肾等方面着手防治。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熟地、何首乌、龙眼肉、阿胶补肾养血;女贞子、旱莲草补肾阴以清虚热;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碍脾胃。诸药共奏健脾补肾、益气生血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如党参、生黄芪、白术、当归、熟地、女贞子等一些扶正中药具有刺激和保护骨髓造血机能、升提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本组病例的观察,表明乳腺癌化疗期间配合中药归脾汤加减方治疗,能有效地减轻和防治骨髓抑制,提高化疗疗效,帮助患者顺利通过化疗。
       【参考文献】
           [1] Denoix PF.Enquete permanent dans les centres antercancereux[J].Bull Inst Nat Hyg,1946,1:7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
       
       [3] 何绍齐.现代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