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
作者:吴泉英, 罗礼东, 吴文宗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液易凝、静脉壁损伤、细菌感染等因素造成血内膜损伤、纤维蛋白暴露、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多见于手术患者、产后妇女、恶性肿瘤、高粘质血症等。多因术后少动,久病卧床,久卧久坐,使这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滞缓易凝等倾向造成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单侧下肢明显肿胀疼痛,行下次困难,肢体沉重乏力。如不及时治疗,使患肢长期静脉高压、瘀血,肿胀而形成瘀积性皮炎,溃疡经久不愈,甚至肢残。根据临床症状,属于中医“脉搏痹”“肿胀”“水肿”“血瘀证”等范畴。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我科1998~2001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56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98~2001年本科收治的9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符合标准。(周围血管病学术讨论会重申标准,1981,南京)并以彩超或静脉造影确诊。其中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33.4岁;病程最短7 d,最长2个月;其中产后8命名。子宫肌瘤后剖腹产术后10例,腰椎骨折、颅脑外伤术后11例;既往有浅表静脉曲张史、血栓性静脉炎、高粘滞血症38例,有肺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老年病患者30例。将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0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平卧休息,抬高下肢,用脚架抬高下肢30°,局部皮肤红肿发热,配合中药大黄,冰片研粉加醋外敷活血消肿或雷佛如尔湿敷。
       1.2.2  静脉给药溶栓、抗凝、消肿、抗炎。
       1.2.3  治疗组以蕲蛇酶0.75 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使用前皮试阴性,血小板计数10~30万的正常范围方可使用,使用4~5 d复查血小板如在正常范围可继续使用,7 d为1个疗程。如皮试阳性,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应停药。改用血栓通6 ml加入5%G.S250 ml静脉滴注,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7~10 d为1个疗程。配合β-七叶皂苷钠10~20ml加入5%G.S250ml静脉滴注,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10~15 d为疗程根据病情使用1~2个疗程。急性期配合抗生素静滴,消炎预防感染。中药口服:急性期以清营凉血,利湿消肿,逐瘀痛络。以清通络汤为主,主要药有:紫草、丹皮、黄柏、苍术、金银花、牛膝、益母草、鸡血藤、薏仁、车前草、瞿麦等,大便硬结加大黄,热毒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疼痛明显者加没药、乳香,肿胀明显者重用利湿药,根据临床表现随症加减。急性后期以益气健脾,化瘀通络,扶助正气。增加机体化瘀能力。常用四君子汤加桃仁四物汤加减同时加入虫类药:地龙、地鳖虫、蜈蚣、僵蚕等加强化瘀能力。
       1.2.4  对照组除口服中药外,口服克炎肿、塞宁、维生素E、维生素B1等,余治疗同治疗组。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标准。
       2.1.1  治愈站立20~30 min,行走1 500 m,无明显肿胀疼痛、沉重感、压痛。大腿中段小腿中段比健侧周径差<2 cm。
       2.1.2  显效站立15~20 min,行走1 000 m后,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比不大于3 cm。
       2.1.3  进步站立10 min以内,行走500 m,疼痛肿胀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下肢浮肿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比较治疗前有好转。
       2.1.4  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患肢水肿加重并发肺水肿。
       2.2  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见,两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蕲蛇酶具有强效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降解纤维蛋白,因而达到溶栓、抗栓的功效[1]。β一七叶皂苷钠具有抗炎、消肿、抗渗出、增加静脉张力的功效。急性期两药合用具有较强的降粘、溶拴、抗凝解聚、消肿、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全组96例患者均遵循以上治疗原则。治疗组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中医辨证原则,该病主要病因病机为“由虚成瘀”“因邪致栓”[2]。其虚为术后、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而瘀滞。其中包括先天不足因素(静脉壁薄,静脉瓣膜缺损)。其邪由证而辨:下肢肿胀,消退缓慢,病程长绵,符合湿邪重浊,下注粘滞,痛有定处(腹股沟肌群,小腿腓肠肌)压痛明显,拒按是瘀血阻络的特征。综合而言湿邪下注湿热瘀血互结,瘀阻血脉。因而治则为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调理气血,扶助正气。根据个体差异调理机体内环境增加机体活血化瘀即溶栓能力又可巩固缩短疗程,避免血栓复发,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和静脉瓣膜功 能恢复。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广芬,王晴川,陈清澄,等.尖吻蝮蛇毒凝血酶样酶的分离纯化及生化药理研究[J].福建医学院学报,1989,23(4):303303.
       [2]  吴超杰.汤坤标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经验[J].中医杂志1999,40(12):720721.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  366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