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牛黄解毒丸(片)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高波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牛黄解毒丸 不良反应
       牛黄解毒丸(片)是一种传统的中成药,因能主治疮疡、头晕、眼红、牙疼、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故很受医家与患者欢迎,但亦可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引起重视和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参考,笔者在既往对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的基础上[1,2],以文献索引的形式将牛黄解毒丸(片)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例数列于表1,并稍加讨论。
       表1  不良反应类型例数(略)
       由表1可以看出,牛黄解毒丸(片)的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占不良反应的72%。其中过敏性休克高达9例,占过敏反应的27%,应引起注意。此外,在反应类型方面,据杜升东等[1]统计,牛黄解毒丸(片)的此型药疹则高达12.8%。
       
       牛黄解毒丸(片)方剂组成古、今各版本虽不一致,但按《中国药典》2000版Ⅰ部所载[3],包括牛黄、雄黄、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石膏等8种成分。至于不良反应由何种成分所致,迄今尚无从考证。2002年陈丽娜等[4]在综合分析后指出“牛黄解毒丸(片)的8味中药中,除雄黄以外的其他7味中药,笔者尚未见到此类不良反应报道。”此种提法是不妥的,因为砷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中毒、致死,皮肤上的损害主要是砷角化病与砷黑变病或痤疮型药疹[2,5,6],过敏性药疹极少。此外,其他7种成分的不良反应报告也不少,而且以过敏反应为主,如冰片所致哮喘(新医药学杂志.1975,11:18)、湿疹皮炎型药疹(中国中药杂志,1989,3:84)、接触皮炎型药疹(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2:38);黄芩致高热(上海医学,1979,8:65)、大疱型药疹(江西中医药.1982,1:32);大黄报道得较多,有各型药疹;石膏亦含砷,内服中毒致死,外用接触性皮炎均有报告;甘草致中毒、低血钾,诱发肝昏迷亦有报告,所以不能单纯归咎于雄黄。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首要一条是选择适应证,避免滥用药物。不要把牛黄解毒丸(片)当缓泻药用,亦不要为了避免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出现便秘而勿用。
       【参考文献】
           [1] 杜升东.我国1915~1990年中药不良反应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1992,7:435.
       
       [2] 高 波.中药致死病例综合简报[J].中国医学月刊,2004,10:974.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03.
       
       [4] 陈丽娜,吴丽兰.67例牛黄解毒丸(片)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02,4:315.
       
       [5] 赵焕琴,赵琼瑶,王培中,等.中药雄黄引起的砷角化病及砷黑变病4例报告[J].中华皮肤科杂志,1983,2:132.
       
       [6] 李 英.中药雄黄引起面部痤疮样发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2:12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