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刍议脉诊计数方法
作者:唐亚平 杨力强 戴芳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脉诊 计数 平息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对判断病因病位病性、明确治则、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脉诊的计数方法称为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静神,以自己的呼吸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平息计数法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黄帝问曰:平人何如?歧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于是,后世医家都沿用此法,凭医生的正常呼吸,来测知病人的脉搏搏动的次数。《难经》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病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医级》云:“一息中得四至之半,乃为和平之脉。”《察病指南》亦云:“凡一呼一吸为一息,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是一息之间脉四至并五至,不大不小,不短不长是为平人之脉也。一呼一吸脉不及四至者曰缓,其人少气,三至者曰迟,其人可治,二至者曰败,其人难治,延时而死,一至者曰息,其人虽行,方当着床,待时而死,此为阴病之损脉也,故曰阴病脉迟。一呼一吸脉六至者曰数,为始得病,七至者曰极,八至者曰脱,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细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昼,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细夜死,浮大昼死,此为阳病之至脉也,故曰阳病脉数。”正常人呼吸16~18次/min,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脉搏至数为72~80次/min,由此可见,凭医生的呼吸对病人的脉搏进行计数的方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古代医家以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可能一方面是认识到心肺二者的关系[1],如《灵枢·动输》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但最主要的是古人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故只能以自己的呼吸为计时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聪明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智慧,但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
       
       那么,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能精确计时的钟表已极为普及,脉诊的计数方法是否还应使用平息计数法,这就值得商榷。从临床实践看,平息计数法虽然使用方便,不需任何器械,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也有较为明显的缺点:①不够标准、规范。正常人的呼吸快慢有一定差异,如甲医以其息调此病人之脉,乙医亦以其息调此病人之脉,而甲乙两医呼吸快慢不同,则对病人之脉搏的计数也不一样,那么测得的脉象自然会有差异,这时该以何者为准呢?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时候会让人无所适从。②主观性强,不够精确。医生诊脉时一边要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一边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同时还要计算一次呼吸之中病人的脉搏至数,这不仅对医生的要求较高,而且容易出现计数错误,其精确性较用钟表要差得多。③使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平息计数法是“以不病调病人”,故必须医者不病,然后可以平息以调病人之息及脉,若医者自己有病,即不能使用平息计数法,如勉强用之,其准确性自然会受影响。④不利于脉诊教学。平息计数法对医生的要求较高,初学者很难掌握,我们在脉诊实验教学中即发现一部分学生反复尝试平息计数法均难以成功对脉诊的掌握,产生畏惧心理或失去兴趣,这不利于脉诊的教学,不利于脉诊的传承。
       
       因此,我们认为平息计数法虽然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不应过分推崇,古人对此是不得已而为之,而现在用钟表计算脉搏次数不仅方便、易掌握且更加准确、客观,应该加以提倡,尤其对于初学者,我们应以鼓励为主,不必强调必须以自己的呼吸来计算脉搏至数。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脉学研究十讲》中谈及脉诊计数方法说:“时表是客观的器械,所以我们切脉,最好用它来作标准计算”[1],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冬生,袁肇凯,王艳君.中医脉诊“呼吸计数”的生理学基础浅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17.
       
       [2] 任应秋. 脉学研究十讲[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