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从《温疫论》浅谈吴有性对传染病学的创新性贡献
作者:赵书刚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对吴有性《温疫论》中关于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特异性定位、流行情况、地域和时间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说明吴有性对传染病学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关键词】  吴有性 《温疫论》 传染病学 贡献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明末著名医家。大约生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60年代。在吴又可生活的时代,正是温疫病大流行的时期。他在《温疫论·原序》中记载了温疫流行的严重性,“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在者。”而当时医家则墨守伤寒法治疗温疫,非但无效,反而引起不良后果,以致“枉死不可胜计。”吴氏面对这阖门而殪,举族而亡之惨景,十分感慨地说:“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于是他“静心穷理”的研讨当时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温病,结合自己毕生治疫的心得体会。将“平日所用历验之法,”从实际出发,著成《温疫论》一书,对温疫病因与特点提出了创新性贡献。
       1  倡戾气致疫学说
         
       吴氏以前,对于疫病病因曾有过多种说法。如时气说、瘴气说等,然而更多的医生仍局限于“百病皆生于六气”之说。晋·王叔和认为,“非时之气”是引起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隋·巢元方承袭王氏之说,也认为时行病(疫病)是由于“非其时而有其气”引起。但吴有性不因旧说。他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温疫病的发病原因,并非感受“六淫”之邪,也不是感受“非时之气”,而是由自然界一种异气所引起。《温疫论·原序》第一句话就明确写道:“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异气又称为杂气、戾气、疠气、疫气。他在“伤寒例正误”一节中再次明确指出,“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并进一步指出,“刘河间作《原病式》,盖祖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无出此六气为病者,实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 ?专务六气,不言杂气,岂能包括天下之病欤!”这就突破了明以前的医家对温病病因所持有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成为温病病因学上的一大创见,为整个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戾气感染途径自口鼻而人
       
       吴氏在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仅确认“时疫能传染于人”(《温疫论·辨时伤寒时疫》),而且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温疫·原病》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又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此打破了历来“邪从皮毛而入”的定论,明确说明戾气可通过3条途径传播:一是邪从口入.引起消化系统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随大便排出体外。人们饮用染有这类病原体的水和食物可得病;二是邪从鼻入。即“天受”,就是从呼吸传播的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等,这些病原体主要存在病人或带菌者的呼吸道。通过飞沫、空气和尘埃传播给他人;三是与病人接触而感邪生病。如肝炎、肺结核等,虽由口鼻传染,但有密切接触史者发病率高。吴氏的科学观点,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亦有重大贡献。
       3  戾气具有特异性定位
       
       吴有性观察到某种戾气对某脏器组织有特异性定位,即某种戾气对某脏器组织有亲和力,可好发某脏的病变。所以,《温疫论·杂气论》又说:“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吴氏这一发现,已被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所证明。微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无论是病原体本身。或由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能选择性侵犯某脏器某组织,如脑炎病毒、破伤风毒素侵犯神经系统,伤寒杆菌容易侵害肠组织等等。
       4  戾气为病具有差异性
       
   
       吴有性观察到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疫病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正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说:“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耳。”这些卓越的见解,与近代生物的种属免疫性相吻合,而且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
       5  戾气致病具有流行性 散发性 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表现
       
       吴有性论述大流行为“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染。”(《温疫论·论气盛衰》);散发性为“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温疫论·杂气论》):地区性为“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是知气之所着天方也。”(《温疫论·杂合论》);时间性为“是以知温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温疫论·论气盛衰》)“幸而几百年来罕有之。”(《温疫论·杂合论》)。
       6  疫气致病重而变化多端
       
       吴有性指出,“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温疫论·杂气论》),并告诫医者“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 因其毒盛,传变亦速。”(《温疫论·急证急攻》)。
       7  戾气致病和人体正气有关
       
       吴氏认为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承之”,“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若是“其周年气之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温疫论·原病》)。
       8  戾气不一应专病专药
       
       吴有性根据戾气为病在种属之间的特异性和事物的矛盾性,辨证地提出“以物制气”的观点,即用药物来治疗疫病。希望能“一病只一药之到病也”(《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主张方药专一,并坚信一药能治一病。虽然当时他并未能发明这些“专药”,但其创新性思想,在今天运用科学的手段,制成青蒿素、丹参针、川芎嗪等专效高效药物,成为现实。尽管吴有性当时仅是设想,然而,他的思路和胆略,值得敬佩。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