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谈《金匮要略方论》之急救法
作者:王苏莉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中医急救
       《金匮要略方论》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医急症治疗的一大进步,它代表了当时的急救水平。书中对于中风、暴痢、急黄、血证、痛证及惊厥等危重症候的证治可谓理法详细,方药精当,内容丰富。最后的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因带有经验性质,又颇有难解之处等因素,后世不少注家删去不释,使该书失去了完整性,实在可惜。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古人重要的急救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张仲景的急救思想,值得探讨。
       1  原始的人工呼吸法
       
       《金匮要略方论·杂方论》中记载救自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髮,常弦弦勿纵之,一人用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叟,可少桂枝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这段文字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古人人工心肺复苏法的操作过程:一人蹬肩挽头,使颈平直而使气道通畅,一人以手压按胸部以做胸外按压,(胸外心脏挤压法)一人按摩曲伸上下肢,以助胸腹式呼吸(人工呼吸法),这与现代医学心肺复苏技术的ABD三部曲的操作过程是相吻合的。应该说张仲景施用此法时,并没有要完成紧急氧和的概念,但它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实际正起到了完成紧急氧和的作用,因而也是有效的。只不过当时张仲景没有,也不可能用“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这些名词及术语罢了。仲景的人工呼吸术,后世医家多有尝试,《医宗金鉴》就有此论述“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同时张仲景对自主呼吸恢复后的调治也极为重视,当病人呼吸恢复、两眼睁开后,可以给予桂枝汤和粥一则通达阳气,二则濡养胃气,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此法虽发明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但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呼吸方法,对现在也有许多借鉴之处。
       2  救卒死诸方
       
       张仲景所谓的“卒死”,是指当时各种疾病所导致的突发性昏厥、不省人事、甚至气息微弱欲绝的假死及神志丧失者,与现代医学的猝死(心跳骤停)的概念是不同的。《金匮要略方论》载有救卒死用“薤捣汁,灌鼻中。”又“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此条本为急救法中的“鼻饲法”。《医宗金鉴》注为“管吹内鼻中,谓将鸡冠血或合热酒,含在病人口内,以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中,使气连药吹之,气药自能下咽,气通噤自开。”可见当时抢救危重病人已有给药液的途径了,为那些危重、甚至昏迷、口噤的病人提供了抢救的良机。现代医学对急诊的抢救,必须抓住3个重要环节。第一,心脏功能的抢救;第二,呼吸功能的抢救;第三,保持液路通畅。《医宗金鉴》中不仅有了“人工呼吸法”,而且还有了相当第三个条件的“鼻饲法”。此种方法可以使病人获得药物、液体和营养,在当时没有输液条件的情况下,有使疾病恢复的可能。
       
       从这些原文中可以看出仲景可谓竭尽医家之能事,物用之极其巧妙,以管插入鼻中吹药,与当今鼻饲给药理同。
       3  救溺死法
       
       张仲景在救溺死方中云:“取灶阿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窍,即活。”对此治疗方法,我们是难以理解的。《诸病源候论》也有“人为水所汲溺,水从孔窍入,灌注腑脏,其气壅闭,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即沥沥其水,令气血得通,便得活。”就此看出古人早已认识到救溺死者,排出体内的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仲景其意亦在于此,用灶中灰埋人的方法,可能是企图通过加压使水排出体外,并取其温暖干燥以保持体温,恢复肌表的血液循环。此法是否有效,具体如何操作应用,现如今难以考证。
       
       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1~3]中涉及的急症颇多,有内治急救、外治急救、针灸急救等,而书中记载的多为一些外治法。这些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急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为现在临床采用,但其中蕴含的急救思想是极其宝贵的。试想,如果书中缺少此方面的急救内容,那么该书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和实际价值必然下降。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本篇内容,对于本篇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可以商榷,不必强解。因而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急救学的开创者。《金匮要略》记载的急救技术为中医临床急救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秋贵,李文瑞.汤证论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0,878.
       
       [2] 李克光.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712.
       
       [3] 陈纪潘.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9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