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小儿哮喘的辨证施护
作者:李玉华 景慎芹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小儿哮喘
        关键词:小儿哮喘;辨证施护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病证之一,属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本病变化迅速,若失治失护可使病情加重,若辨证施护合理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喘有寒热虚实之分。发作期以实证为主,分寒痰阻肺、痰热阻肺两型;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分肺脾气虚、肾虚不纳两型。临床宜辨其寒热虚实施护。
        1寒痰阻肺
        本证常因遇寒或夜间发生。若兼有风寒外邪,则初期兼有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等肺卫表证;面色形寒,无汗,口不渴,脉沉细而滑皆主寒咳内阻。施护原则:温肺散寒,化痰降逆。给予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汤药要热服;注意避免外感风寒;室温宜适当偏高,但不宜过高;饮食忌生冷,宜温性,暖性食疗为宜。若哮喘发作呼吸困难者可先刺双侧鱼际穴,选用3~5 min后,可逐渐缓解。如不能控制,可再刺肺俞、天突,喘息穴合耳穴压豆神门、支气管、气管、肺等效果较好。
           2痰热阻肺
        本证因外感风热或因内伏痰热相感而发,也有因风寒化热转变而致痰热内阻肺窍,则宣降失利;痰随气升,故哮喘痰鸣;热主高亢,故哮喘声高,息涌而急;热煎痰液,故浓稠而黄。若因风热外感则发热而有汗,还可见咽红咳嗽、流浊涕之肺卫表证。若里热炽盛,则发热而赤,烦躁而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苔中心黄腻,脉象滑数,为痰热内阻之象。施护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伴有发烧者,鼓励多饮水,防止伤津耗气;室温宜偏低,空气要温润,多通风换气,勿直吹患儿。也可给芦根、银花或玄参等煎水代茶。阴虚内热者更应多进滋阴之剂,如乳类、甲鱼、水果等以补阴液,必要时给输液。忌肥甘油腻等助热之品痰粘稠不易咳出者应协助排痰,可给雾化吸入,拍背。必要时吸痰。小儿呼吸道粘膜娇嫩易损伤,吸痰时注意保护。哮喘发作严重者,采取下列措施:使患儿卧床舒适(最好半卧位),必要时给吸氧,观察用氧后症状,亦可洋金花雾化吸入,针刺天突、膻中、气海等穴。如好转及时停氧。上述处理后病儿仍久喘而有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或久喘不能卧,面色青紫,吐大量泡沫痰者可能是痰浊蔽窍,或元气欲脱,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肺脾气虚
        哮喘之证,肺气先伤,渐而由子及母,脾气亦虚。肺气虚则肃降失职,故咳嗽气弱,偶有微喘;脾气虚则运化失常,故纳少便溏,倦怠懒言,痰多声低;气虚则血亦虚,气血不荣于上,故面白舌淡。苔主虚寒,脉细缓亦为气虚证。若气虚较盛可以及阳而生内寒而见肢冷畏寒之证。施护原则: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可给人参五味子汤合二陈汤。
           4肾虚不纳
        多因长期反复哮喘所至,久病及肾,造成肾不纳气,肾虚则阳气虚,故面色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元气不能秘藏,故动则气耗而见心悸,气短,虚喘不纳,津液外泄,易自汗出。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则小便清长或遗尿不知。肾虚则不能温煦脾土,故大便泄泻。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皆为肾虚之征象。施护原则:温肾纳气。予金匮肾气丸加味。对于肾肺脾虚者,则宜补之,宜食大枣、银耳、木耳、花生、山药等,以健脾利湿,补肾润肺祛痰。忌生冷、辛辣食物。
        针灸疗法:①体针:取穴定喘解喘;②耳针:发作期取喘点、内分泌等。
        敷贴疗法:夏天三伏期间,1次/10 d,共3次,2 h/次,连续治疗3年。适用于寒喘缓解期,有减轻发作的作用。
        (1.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271100;2.山东省莱芜市中心血站2711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