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合理调控输注速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作者:田慧,王瑞芳    
作者单位:1.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 ; 2.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考察输注速度在输液疗法中的重要性。方法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条件及药物的性质考察输液速度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影响。结果药物的输注速度对其发挥疗效有很大影响。很多药物在输注时均应严格控制滴速。如:肠外营养药物、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易刺激血管的药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药物及部分中药注射剂等均应注意输注速度的控制。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条件和不同的药物选择适宜的输液速度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
       【关键词】  输液疗法; 输注速度; 药物不良反应; 输液反应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对输液质量影响很大。如,静脉输注速度不当不但可导致输液反应,且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病人的生理、病理条件及药物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输液速度,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1  输注速度控制的必要性
        输液反应是输液疗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中输注速度不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输注速度过快可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特别是小儿、老年、胸部外伤、心力衰竭的患者更易发生,可成为致命的严重反应。输注速度过快,还可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过快超过安全范围产生毒性作用,特别是一些治疗指数窄,毒性作用大的药物及中药注射剂。输注速度过慢,血药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达不到抢救和治疗效果。对很多药物而言,血药浓度是药物起效与否,是否产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的决定因素。
        2  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临床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时应针对不同患者,调整输注速度,如,感染性休克患者,为了迅速扩容,纠正酸中毒,改善循环障碍,必须快速补液,其滴速宜快,进入继续补液阶段后,一般应减慢到成人40滴/min,小儿15滴/min左右为宜。心、肺、肾功能不全患者,开始缓慢滴注,观察20~30 min后,根据病人耐受情况来调整滴速。老年患者,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耐受范围较小,输液速度较青壮年患者慢30%~50%;新生儿,输液速度稍快,便易引起心衰等输液并发症,对于脱水性酸中毒的新生儿来说,适当的输液速度是在8 h内7~8滴/min。夏天对患急性胃肠炎伴呕吐及腹泻的病人,由于大量的水分及电解质丢失,加上出汗等原因,静脉补液滴注的速度应适当加快,以快速补充体内水分及电解质,改善症状,防止脱水。
        3  临床输液治疗时应注意滴速的药物
        3.1  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药物氨基酸类药物静脉滴注过快可引起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头痛等。大量快速输液可引起胃酸增加,加重胃溃疡病,甚至引起酸中毒[1]。氨基酸类药物因其渗透压常大大超过人体正常渗透压,如:11氨基酸注射液渗透压约770 mEq,14氨基酸注射液渗透压约800 mEq,若滴速过快,高渗作用可造成人体细胞脱水,使细胞间液减少,增加细胞外液容量,从而血容量急剧增加,破坏红细胞,增加循环细胞负担,造成头晕、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现象。对老年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尤其应注意,特别是一些肾病患者更应控制滴速,故氨基酸静脉滴注速度应控制15滴/min。六合氨基酸注射液不加稀释或输注过快可引起胸闷、恶心、呕吐、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皮疹、少尿等[1](蛋白质水解不完全所致)。有资料显示,脂肪乳的不良反应与滴注过快有关。急性反应症状有畏冷、发热、心悸、呼吸困难、恶心等,长时间大量输注可引起循环超负荷综合征。脂肪乳的滴注速率及剂量应根据患者廓清脂肪的能力来调整,以免输注速度太快,引起脂肪代谢紊乱,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高血脂患者,成人开始前10 min应控制为20滴/min,然后逐渐增加,30 min后可稳定在需要的水平上。
        3.2  血药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此类药物有氨茶碱、林可霉素、氨基苷类抗生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等。这些药物治疗安全范围窄,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很大,引起的毒性反应对人体有很大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是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对象。滴速过快会使稳态血药浓度超过治疗范围,造成病人药物毒性反应,滴速过慢则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起不到治疗效果。因此,要格外注意滴注速度。如:林可霉素静脉滴注时应严格掌握滴速,尤其是心内膜炎患者,滴速过快可致心跳停止。据迟丹怡报道:上海市某医院一名高年资护士给自己输液林可霉素导致死亡。其原因是林可霉素滴注速度过快用量较大所致[2]。氨基苷类抗生素,持续高浓度引起的耳毒反应可致永久性耳聋。婴幼儿可致终身聋哑,后果严重。又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速度过快,可致患者听力障碍,排尿困难。苯妥英钠静滴注射速度不得超过25 mg/min,若大于此速度则会出现呼吸暂停、低血压、定性节律、心率外颤、心搏停止。
        3.3  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药物此类药物有红霉素、磷霉素钠、氟哌酸、万古霉素、两性霉素等。据报道,有1例患者自行放快速度0.9 g红霉素加入500 ml液体在1 h内滴入后出现上肢肿胀,随后逐渐出现个别手指活动受限及桡侧肌肉萎缩[3]。氟哌酸注射液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但在静脉滴注时可引起局部刺激,脉管炎等。因此,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浓度不宜过高,严禁静脉注射。
        3.4  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如静脉滴注膦甲酸钠注射液其滴注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密切关系[4]。我院肝肠科应用膦甲酸钠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的病例中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经临床观察发现,该药滴速过快是患者用药后发生肾功能损害,是导致腰痛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滴注速度过快,使患者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急剧升高,超过阈值浓度而出现毒副反应。因此临床上在静脉滴注膦甲酸钠注射液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不得大于1 mg·kg-1·min-1,应缓慢滴注,按40滴/min控制滴速为宜。
        3.5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药物如氯化钾静脉滴注易引起刺激性疼痛,静脉过量或速度过快可引起高血钾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手脚口唇发麻,呼吸乏力及呼吸困难,心率减慢,心律紊乱,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有多例致死亡的资料报道。因此静滴时速度宜慢,溶液不可太浓(一般不超过0.2%,治疗心律失常时可加至0.6%~0.7%),否则不仅引起局部剧痛,且可导致心脏停搏。临床上滴注钠盐也不能过快,以免中枢神经系统中浓度高,引起各种神经毒性反应。如嗜睡、神经错乱和幻觉、惊厥、蛛网膜炎、昏迷以致死于脑病等,高镁、高钙等其它血清电解质的浓度超过正常值也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氯化钙注射液因刺激性大,一般应用10%~25%葡萄糖稀释后缓慢注入。临床上治疗酸中毒的乳酸钠应根据病人的二氧化碳结合力计算用量,速度控制在50滴/min内。
        3.6  其它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异丙肾上腺素、苄胺唑啉等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脉搏、四肢温度及尿量等,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滴速,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很多品种有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为了提高疗效,以充分发挥其繁殖期杀菌剂的优势,可采取高浓度快速输入,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降解。甘露醇在用于降低颅内压时,需要快速滴入使血浆形成高渗状态,输入速度可达250~300滴/min。用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为了迅速发挥治疗作用,尽快达到阿托品化,提高抢救治疗效果,需要提高滴速和浓度(伴有心脑血管患者例外)。因此,在临床治疗护理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调整静脉滴注速度。
           4  中药注射剂应注意滴速
        中药注射剂的问世是当代中药剂型的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被认为是我国未来开拓国际医药市场极具潜在优势的项目,但毕竟尚未进入发展阶段的成熟期,存在质量不稳定,不良反应(ADR)严重等一系列问题[5]。随着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在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也出现许多ADR。在临床报告的ADR中一部分是药物本身的ADR,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临床应用过程中使用不当所致。如:用量过大,输注速度过快等因素。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提示应控制输注速度的中药注射剂有痰热清、热毒宁、红花注射液、艾迪及康艾注射液等。这类药物应缓慢滴注。如滴速过快就会出现ADR,甚至发生严重的ADR。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目前还不能做到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来配制,未除尽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杂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药物本身在生产和储存中又可能产生新的杂质[6]。临床不合理配伍配制操作,输注速度等都可诱发ADR发生。因此在输注中药注射液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输注速度采用规定的输液的载体,不能与其他药物同时注射。用药前需对光检查,发现药液浑浊或变色时不能再用。输液过程中,应缓慢滴注,注意观察有无头晕、心慌、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输液治疗中合理控制输注速度对减少ADR及输液反应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药物的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剂量和给药方法,对易发生反应的药物要给出合适的滴注速度,记录并严格执行,必要时由临床药师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和调整,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输液药物进行动态观察,并告诉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出现药物反应时,应停止输液,并根据不同的药物和临床反应及时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 贾公孚,谢惠民.药物联用禁忌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01,468.
       
       [2] 迟丹怡,王大猷.药物不良反应事例的危害与预防[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3):194.
       
       [3] 于艳秋.临床用药观察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0.
       
       [4] 王瑞芳,邓 淼.静滴膦甲酸钠致腰痛6例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3(增刊):97.
       
       [5] 林育华.中药注射剂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现代中药,2006,8(9):4.
       
       [6] 王 蕾,潘巧仪.中药不良反应概述[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3):14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