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杨树升, 林 丽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 吉首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中医内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同时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院迅速的发展给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针对该院《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合理安排课时等方面作了改进。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医内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同时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内科学又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内科学的学习理解和临床实践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医内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这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整个中医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重视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对整个中医院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时代在变革,传统中医学亦须与时共进,需要向现代中医学转型。 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既然是改革,就需 针对现有的弊端,改进不足之处以求更好的发展。基于我院的情况——其前身是卫生学校,于2000年并入吉首大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而今已是专科到本科教学,发展迅速的同时给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碰到了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现将部分内容整理后仅供同道参考。 
        1  我院《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时数严重不足目前我院的《中医内科学》专科是108学时,本科亦是108学时,而兄弟院校同专业的学时数分别是148~216学时,因此在教学中明显感觉时间不足,每次课都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没有时间去消化,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也往往抓紧分分秒秒,课堂上互动的机会则非常少。所以,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没有多少生气。
        1. 2  教学模式落后——应试教育为主体,采取包干制 长期以来,以“考试为中心的教与学”——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主导,这是因为它有以下特点:效率高——可将前人积累的知识用较短时间传授给学生;可控制性强——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材等对讲授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课堂灌输效果;简便易行——不需过多的物质条件。但是应试教育也有其非常明显的弊端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强调考试技巧忽视学生在现实中运用知识能力,以教为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而目前我院的教学模式仍主要采用“包干制”和“应试教育”为主体,明显滞后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包干制”让教师为完成整个学科内容的教学而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不太精通的教学内容,这样也许有利于教师知识面的拓宽,但术业有专攻,心智有不逮,在“博”上费神太多,一定会相对减少探索“专、深”方面的时间,另外“包干制”强迫教师去讲授不太熟悉的内容,如此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
        1.3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与临床实际脱节。其一,交叉重叠: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前修了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因而在教学的内容上有许多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脱离于临床:教材中讲解的病证尤其是证型和治疗方面,仅就课本涉及的知识面而言,还是有其局限性,往往只是常规,而不可能将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都记载其中。教师或因安排课时的不足而疲于奔课,或因临床经验的不足而慑于论病,因而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同嚼蜡。
        1.4  教学形式单调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卫校的体制,一位教师包一门课或一个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1个面孔加1块黑板、1支粉笔、1张挂图的传统模式,从第一周到本门课程的结束,学生往往没有新鲜感、没有激情、没有兴趣。
        2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法
        2. 1  改变教学模式素质教育(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是目前倡导得较多的教育方案,它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塑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和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医学模式已从原来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环境模式,治疗也正在逐步由医-病-药(手术) 的治疗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主动参予的模式转变。中医治疗疾病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正是由于其疗效确切,而被人们所接受,沿传至今。应该看到中医虽历久弥新,但相对西医而言日趋黯淡,甚至于在某些人的眼里到了应该取消的程度。姑且不论这新派的废止中医论是否合理(这亦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单就中医从在医疗中占优势地位逐渐滑落到陪衬补充的这种现状而言(当然其原因不仅仅是中医本身),就需要我们后人将这一传统医学继承、传扬,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对于我们这些中医传道者而言,改变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时不我待。因此,我们设想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前人及名老专家的治疗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辨证治疗方法的同时加以继承,进一步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缩短学生毕业后的临床适应过程及成为合格中医的时间,使他们能尽快的登堂入室。教学改革中我们将这一块的时间安排占整个讲解的1/3左右,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2. 2  改进教学方法PBL教学法( Problem - 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 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 教学法优势明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 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 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其主旨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留出学时,以病案为基础,让学生在充分准备后,阐述对病案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及时评价分析,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活动为基础,并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学生在PBL 教学法的学习中,由于提高了学习兴趣, 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查找信息,搜集资料, 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能力。这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民主精神。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其次,废弃“包干制”,整合整个中医教研室的力量,毕竟,术业有专攻,心智有不逮,采用多个教师分章节授课,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他们所熟悉和精通的相关章节,在“深”的基础上达到相对的“博”,这样使讲解更清楚和透彻,而不是粗枝大叶,草草收场。
        2. 3  教学形式多样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电化教学的手段多样化,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已成为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手段[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显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通过视听教材、CAI课件、多媒体教学可全方位使同学理解教学内容,便于理解、记忆、复习。其他如图片、挂图、投影、幻灯片等方式的合理应用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同时是对授课内容的强化和补充,使同学便于理解和掌握。
        2. 4  合理安排课时
        2.4.1  适当增加课时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人所共知。由于其内容颇多,因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课时有一定幅度压缩。本科专科课时数都只有108,这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建议撤并了一些不合理的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中医内科学时。
        2.4.2  适当增加实践课比例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上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在新一轮的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同时理顺了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同步进行,同时尽可能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临床,使《中医内科学》教材上的知识充分地在实践中得以印证。
        以上是我院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大体方法和体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我们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仍有诸多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日臻完善,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
       
       [2] 刘国章,吕小定.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0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