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桑树分类及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Ⅱ)
作者:杨文宇, 万德光    
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672625) 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考察了历代本草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描述,分析了有关的桑图,并总结了近现代桑类中药原植物的学名,结合中国桑树分类考证的结果,认为历史上桑类中药的原植物不止一种,除桑Morus. alba L.外,还应包括鸡桑M. australis Poir.、华桑M. cathayana Hemsl.、蒙桑M. mongolica (Bur.) Schneid.等同属植物。
       【关键词】  桑树; 桑类中药; 分类; 原植物; 考证
       历史上直接来源于桑树本身的中药包括桑白皮、皮中白汁、桑叶、桑椹、桑枝、桑柴灰等,只有桑白皮、桑叶、桑椹和桑枝用得最多,迄今仍在广泛使用。经作者统计,在现有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有这4味中药的复方多达200种以上。现在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均采用桑Morus alba L.,但是,由于桑树品种较为复杂,古今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记述颇不一致,而桑属(Morus L.)植物的分类学处理亦较为频繁;并且,我国自古丝绸业就很发达,桑类中药的药材除采自野生外,不少来源于栽桑养蚕的副产物,桑树栽培品种甚多,亦可能导致桑类中药原植物的复杂性。鉴于此,本文对桑类中药的原植物进行了深入考察。
       1  本草中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描述
       
   
       早在秦汉时成书的《尔雅》中,就已有多种桑名。但是,历代本草未有以某种桑名为药名的记载,因而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可能包括多种桑树(即今Morus属的多种植物)。本草中所记载桑类中药,通常所列条目为桑白皮,其余桑叶、桑枝、桑椹等附后。桑白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各代本草均有性味功用等记载,但是,只有少数本草描述了所载桑类中药的原植物的名称和形态,见表1。
       表1  本草中桑类中药的原植物(略)
       上述描述常被其他多种本草著作引用,尤以《本草纲目》之言被引最多。可以看出,在古代,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其实并非一种,原植物的名称包括鸡桑、家桑、女桑、山桑、白桑、子桑等,而且鸡桑被认为最宜作为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其“叶桠”“花而薄”,则与今之鸡桑M. australis Poir.叶多缺刻的特征较为一致。表中,《本草品汇精要》所列“女桑、山桑”之名显然来自其文中所引用的《尔雅》,与《植物名实图考》引用《尔雅注》一样,该“女桑”是指“桑树小而条长者”,因使桑树矮化以便于采叶的做法自古就有,故“女桑”只是因树形而得名,却难以与今之桑属的特定桑种联系起来,按此特征,不同桑种只要树形如此都可以称之为“女桑”;而此处出自《尔雅》的“山桑”,因其“似桑”“木堪弓弩”,故不应是桑树可能是柞,但与《本草纲目》中的“山桑”显然不同,后者应当是一种桑树,因为以李时珍的博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应当能够分辨“木堪弓弩”的“似桑”树种与桑树的不同,此“叶尖而长”的“山桑”,与今之尾叶蒙桑M.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longicaudata Cao较为相符。“家桑”,虽然古籍中鲜见关于其形态的描述,但一般认为此为家种桑树的通称,即指最为常见的M. alba L.。“白桑”其“叶大如掌而厚”的特征则与今之M. alba L.尤其是其变种鲁桑M. alba L. var. multicaulis (Perrott.) Loud.较为吻合。至于“子桑”,则较难判断是指哪种桑树,因为如今Morus属植物几乎都是花叶同时长出。
       2  本草中的桑图
       
   
       一些本草描述桑类中药时亦绘有相应的原植物图谱(见图1)。《图经本草》(现见于《证类本草》中)《救荒本草》(四库全书本)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桑图,都具有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较圆、椹不长不短等特点,与M. alba L.相符。《本草纲目》中的桑图,不同版本有所不同,江西初刻本(源于金陵本)[10]中有两幅桑图,其中一幅标明为鸡桑,结合“叶花而薄”的描述,可以认为与M. australis Poir.的形态相近,另一幅所绘之叶与M. alba L.相似,但果实不甚清晰、且与叶的比例与M. alba L.似有出入,难以判断,但其显然应是“白桑”“子桑”“山桑”三者之一,此桑之叶既不“大而厚”,亦不“尖而长”,故或许就是李时珍所说的“子桑”;而四库全书本[11]可能抽换了旧本《本草纲目》的桑图,其图亦标明为鸡桑,但叶未见分裂且椹果较长,显然不是M. australis Poir.,其叶及椹与华桑M. cathayana Hemsl.倒较为相似,另外,“椹有乌、白二种”亦与华桑相符。《本草原始》[12]中的桑图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叶缘具粗锯齿,叶面似较粗糙,而椹果短小,亦应为鸡桑M. australis Poir.(鸡桑叶型变化较大,亦有不分裂者)。《本草便读》[13]桑图的椹则较长,可能是另一种叶型的华桑M. cathayana Hemsl.。《药物图考》[14]所绘桑图,叶大而厚,广卵形,表面泡状皱缩,椹基本呈圆筒状,不太长亦不太短,为典型的鲁桑M. alba L. var. multicaulis (Perrott.) Loud.的特征。
       3  近、现代著作中桑类中药的原植物
       
   
       在近、现代中药著述中,不少学者对桑类中药的原植物进行了深入探讨,见表2。
       表2  近、现代著作中桑类中药的原植物(略)
       表2显示,近代研究桑类中药时已经较为注重弄清其原植物的学名。《和汉药考》将桑椹的原植物确定为“山桑”为20世纪初许多中药著作所承袭。《和汉药考》最初发行于明治26年(1893年),当时“山桑”尚未拟定拉丁名,直到1915年小泉源一[30]发表Morus bombycis Koidz.以后,日本才将其采用为“山桑”的学名,我国学者亦随后引用,后来由于日本山桑的多个栽培品种流传到中国,以致至今蚕桑界所说山桑仍指M. bombycis Koidz.。实际上,1934年周汉藩《河北习见树木图说》[31]已将我国山桑定为M. mongolica var. diabolica,如今《中国植物志》[32]仍然采用;而M. bombycis则在《中国植物志》中已被合并于鸡桑M. australis Poir.之中。因此,上表中之“山桑”乃属今之鸡桑,与今植物学上的山桑并非一物。
       
       表中,《中国药学大辞典》中桑白皮的原植物为鸡桑,但其所附之图与《本草便读》的桑图(图1f)完全一致,而图中桑椹较长,显然不是鸡桑,故文图矛盾。《新药本草》将桑椹原植物定为黑桑,实系当时引自欧洲的黑桑栽培甚广之故,并未考虑古本草之叙述。《国药提要》中桑白皮原植物中的M. constamtino-politana Poir,具体指何物已较难查证;而其所列M. indica L.,中国未见有分布。如今桑类药材原植物采用M. alba L.,实际上源于《中国药学大辞典》之桑枝和李承祜《药用植物学》之桑白皮、桑叶及桑椹,并最终为《中国药典》所采用并沿用至今。但是,显而易见,近代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并非M. alba L一种,而且,桑白皮、桑叶、桑椹和桑枝可以来源于同一种植物,也可能分别来源于不同种植物,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来源于Morus L.属植物。
       4  小结
       
   
       综合古今文献可知,历史上桑类中药的原植物并非只有一种,除桑M. alba L.外,还应包括鸡桑M. australis Poir.、华桑M. cathayana Hemsl.、蒙桑M. mongolica (Bur.) Schneid.以及它们的变种。
       图1  本草等著作中的桑图(略)
       
       当代桑类中药商品药材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桑类中药来源于Morus属多种植物。如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所产桑白皮的主流品种为华桑Morus cathayana Hemsl.、蒙桑M. mongolic Schneid.和鸡桑M. australis Poir.,而M. alba L.的根皮则较少[33,34];山东产桑叶除M. alba L.的叶外亦有源于鸡桑M. australis Poir.和蒙桑M. mongolic Schneid.者[35]。而桑枝多来源于栽培桑树的修枝,桑椹多来源于各地的果用桑栽培品种,故它们的原植物往往随各地所栽桑种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古代本草对桑类中药原植物的描述通常语焉不详。而对各种桑树的形态及习性记述相对详细的众多古农书,如《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却绝大多数未提到桑树的药用。这大致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古代医药界与蚕桑界互相很少来往,彼此缺乏了解;其二,由于古代栽桑业很发达,人们对于桑树都很了解,撰写本草时无需详细提到其植物形态;而药用与养蚕用相比,古时后者更为重要,故农书亦无需涉及药用。后一种可能性较大,因为,第一,古代发达的丝绸业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桑树的关注,何况是研究药物的本草著者;第二,桑树在古代主要为养蚕而栽,与同样可养蚕的柘树或柞树比较,在树形、叶形、叶质、花及果实等方面非常容易区分,既然人所共知且又极易识别,因此,本草的“只言片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神龙本草经》中大多数药物都记载有产地,而桑类中药却无;后《新修本草》补谓:“今处处有之。”我国栽桑历史久远,故“处处有之”并不奇怪,而这也许正是本经无需记载产地的原因。既然“处处有之”,而且经霜后的桑叶已无蚕可养,隆冬的桑枝亦需修剪以便来年新发,那么,采收桑叶和桑枝似乎没有理由去寻觅野生者,因此,中药桑叶与桑枝很可能自古便主要来源于养蚕业。《农桑辑要》云:“桑种甚多,不可徧举。”因而来源于养蚕业的桑类中药的原植物也必将为多种。当然,古代桑白皮主要来源于野生桑树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采收时须毁树挖根,与养蚕业相冲突。至于桑椹,在古代除药用外,亦是“荒年济饥”之物,显然,无论桑树系家种还是野生,人们将乐于采摘。如此看来,历史上桑类中药的原植物确为多种桑树,而只来源于某一种桑树的可能性反倒较小。
       
       当今中国桑树资源十分丰富,源于不同桑种的桑树栽培品种上千余个,而各地推广的品种亦因追求产叶量而在经常改变;同时,由于桑树易于自然杂交,人工杂交的品种亦层出不穷,因此,一方面,寻找纯粹的M. alba L.已非易事,另一方面,如果将非M. alba L.的桑树排除在桑类中药原植物之外的话,也无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养蚕后桑树剩余物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全文完)
       【参考文献】
         [1] 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5.
       
       [2] 唐·日华子,常敏毅(集辑). 日华子诸家本草[M]. 宁波:宁波市卫生局,1985:49.
       
       [3] 唐·苏 颂,胡乃长,王致谱(辑注). 蔡景峰(审定). 图经本草(辑复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2.
       
       [4] 明·朱 橚. 救荒本草[M].文渊阁四库全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卷六.
       
       [5] 明·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97.
       
       [6] 明·陈嘉谟. 本草蒙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6.
       
       [7]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第3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063.
       
       [8] 郑 林. 张志聪医学全书-本草崇原[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11.
       
       [9] 清·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80.
       
       [10]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第3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附47.
       
       [11]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图[M].文渊阁四库全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卷下之上.
       
       [12] 明·李中立(撰). 本草原始[M].明刻本,明万历四十年(1612):卷四.
       
       [13] 清·张秉成. 本草便读[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58.
       
       [14] 杨华亭. 药物图考(下册)[M].南京:中央国医馆,1935:49.
       
       [15] (日)小泉荣次郎著. 晋陵下工译. 新本草纲目[M]. 上海:医学书局,1933:133.
       
       [16] 丁福保. 中药浅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64.
       
       [17] 韩士淑. 药用植物学[M].杭州:杭州正则印书馆,1936:152.
       
       [18] 郭若定. 汉药新觉(上集)第1册[M].浙江:郭氏医所,1937:257.
       
       [19] 世界书局. 中国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969.
       
       [20] (日)石户谷勉撰. 沐绍良译. 中国北部之药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62.
       
       [21] 谢恩增(编),迟乾元,牛贺麟(校). 新药本草[M].北京:慈成印刷工厂,1943:1136.
       
       [22] 李承祜. 药用植物学[M].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9:343.
       
       [23] 於达望. 国药提要[M].杭州:新医书局,1950:258.
       
       [24] 裴 鑑. 中国药用植物志,第1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九图.
       
       [25] 陈邦贤. 新本草备要[M].上海:中医书局,1955:149.
       
       [26] 丘晨波. 中药新编[M].上海:千项堂书局,1955:199.
       
       [27]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南京药学院,等. 中药志,第3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570.
       
       [28] 沈阳药学院. 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63:274.
       
       [29]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233.
       
       [30] Koidzumi G. Decades Plantarum Novarum vel minus Cognitarum[J].Bot Mag (Tokyo), 1915, 29(348):309.
       
       [31] 周汉藩. 河北习见树木图说[M].北京: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1934:60.
       
       [3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7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
       
       [33] 李振国,贾敏如. 川、黔产桑白皮的品种调查[J].中药材,1991,14(6):23.
       
       [34] 杨德泉. 湖南桑白皮的原植物调查与鉴定[J].中药材,1992,15(8):23.
       
       [35] 郭庆梅,周凤琴,张 新. 山东产桑叶及其近缘种叶的显微鉴别[J].中药材,1999:22(12):62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