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浅谈“筋会阳陵”
作者:贾琪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阳陵泉; 筋(经筋)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曰:“筋会阳陵泉”。“会”者“会聚”也;“筋”即指“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的外围,多起于四肢末,主司运动,经筋之精气在运动过程中会聚于阳陵泉,笔者通过学习就阳陵泉与筋(经筋)的联系,从定位、命名、经脉,脏腑以及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等五方面阐述如下。
       1  阳陵泉的定位、命名与筋的关系
       
   
       关于阳陵泉的定位,《针灸甲乙经》曰:“在膝下一寸,骨行外廉,陷者中”。清·岳含珍撰《经穴解》云:“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所入为合土”。各版中医教材及《国家经穴标准定位》中也有明确标记。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穴之称陵也,以仅在膝之下,膝有高陵之象焉,故曰陵;阳者,以本经而得名也;泉者,乃本经之脉至此下注,有泉之象焉。如本经自下而上升,又为上升,又为所入合土;脉自土中出,又有泉象,合而得之,命名曰:“阳陵泉”。
       
       阳陵泉位居膝旁,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为筋之府”,主屈伸之键,若“屈伸不解,行将偻附,筋将惫矣”。大筋之会即在于膝,故云:“诸筋皆会于阳之陵泉”,依此而定阳陵泉为筋会,其理可通。
       2  阳陵泉所在经脉与筋的关系
       
   
       《灵枢·经脉》篇记载:“胆足少阳之脉,……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阳陵泉位于足少阳胆经,为其合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少阳行头身之侧,多联络骨节,而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此处节即指骨关节而言,据此针刺阳陵泉穴可治疗颈项、侧头、胸胁、腰尻、膝骨关节、小腿等诸筋病变。
       
       《灵枢·经筋》篇曰:“足少阳之筋,上循胫外,结于膝外廉……”其经筋病候“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足少阳经筋分布在下肢外侧中间及躯干和头面之侧,其前边为足阳明经筋,后边为足太阳经筋,前后经筋相互联系,而结于膝外廉,正是阳陵泉穴所居之处,故据此曰:“筋会阳陵。”
       3  阳陵泉所属脏腑与筋的关系
       
   
       筋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主筋”,肝之气血可以养筋;《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说:“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可见肝所获得的精气,都会散布到筋,发挥濡养作用,若肝之气血不足,筋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而肝胆互为表里,胆附着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肝胆阴阳脉气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故在生理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清·徐大椿撰《难经经释》云:“肝主筋,而胆其合也,故筋会阳陵”。由肝之不足引起筋的病变,就可通过针刺胆经之穴阳陵泉而协调阴阳,调和气血,以除筋疾。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赖以气血之濡养,筋属五体之一,必然是靠脏腑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滋养,才能完成其正常生理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基本物质,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继则脏腑失荣,筋失所养。《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胆汁,由肝之余气化生,汇于胆,泄于小肠,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重要条件。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促进胆囊舒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促进胆汁正常排泄,从而促进脾胃运化,使气血旺盛,筋柔神养,进而使筋的各种功能协调而正常,筋病可愈。
       4  “筋会阳陵”临床应用
       4.1  古代文献记载关于阳陵泉临床应用自古以来,诸家多有记述。
       
       《针灸大成》中说:“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凡腿脚病,此筋中风寒湿也,取此穴无不效者,乃筋会此穴故也。”《甲乙经》曰:“股外廉痛,不仁,筋急。”《席弘赋》说:“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烧针。”《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玉龙赋》中记载:“阳陵除膝肿之难熬。”
       
       阳陵泉广泛应用于“筋病”的记载还很多很多,可见“筋会阳陵泉”一说也确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临床经验一致总结。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医家通过不同方法均得出同一结论,即阳陵泉实为治疗各种筋病的效穴,正如《难经》云:“筋病治此。”
       4.2  现代临床应用现代医生应用阳陵泉治疗筋病范围非常广泛,由于阳陵泉为胆经经穴和循颈、至肩、入缺盆,循胸胁之经脉循行特点,及其经筋病候:“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等。利用筋会阳陵泉主治筋病,如筋挛,筋缩,筋软及痿痹等证,适用于偏瘫、截瘫、扭伤、肌肉神经筋脉的疼痛等。
       
       颈肩痛属中医学的“筋痹”范畴,此证由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痛,针刺阳陵泉视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手法,能促使神经兴奋,促进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利于组织内的水肿吸收,使颈肩部肌肉平衡而达治疗目的。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宋氏[1]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中“闸门控制”学说与“神经节段论”选用以阳陵泉为主穴配以膝阳关、委中等穴为主的方法,先针阳陵泉至麻胀感觉,向足背传导尤佳。再针膝阳关至酸胀后在阳陵泉及L4椎旁阿是穴附近刺络拔罐,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63例,总有效率达90.5%,经实验室测定证实了以阳陵泉穴为主直达病所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降低或消除受累神经根上的牵张力,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感受风寒或劳累,筋脉受压,经络不通,气血阻滞而成,针刺此穴,配以局部穴位可加强疏通局部气血而止痛。
       5  现代研究与筋会阳陵
       
   
       阳陵泉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其局部解剖特点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其穴略下方有腓总神经的胫骨前支和膝关节支,此穴后下方为腓深神经的肌腓骨管段,取阳陵泉略向下直刺即可刺中上述神经或其附近,可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能提高神经兴奋性,调整下肢肌群代谢,而起到治疗作用,这些研究为“筋会阳陵泉”一说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6  小结
       
   
       《难经》所言:“筋会阳陵”一说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
       
       首先因其位居膝旁,而膝乃筋之大会。“输穴所在,主治所在。”此其一也。
       
       胆足少阳之脉从头走足,行头身之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阳陵泉为其合穴,经筋之精气汇聚于此。此其二也。
       
       肝主筋,为痞极之本,而胆其合也,此外胆所分泌胆汁亦可助运化而生气血,柔筋骨而利关节,此其三也。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证实了“筋会阳陵”也确为古人经验之谈,而且现代解剖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所获得满意结果。
       
       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临床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把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将阳陵泉穴广泛而有效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筋疾”,相信一定会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宋维健.针刺引导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J].中国针灸,1999,6:34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