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外用药理实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作者:明三,尹俊涛,缪君娴,杨亚蕾    
作者单位: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No.2008BAI53B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攻关(04-05ZP42); 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No.205096)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分析了外用药理实验的特点,对外用药理实验在动物模型复制、外用给药时间、外用给药方法、外用给药剂量、外用药物剂型、外用药理实验组别设置、外用药理实验检测指标、外用药理实验与相应疾病关系及与临床的差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归纳出解决思路。认为规范中药外用药理实验的方法及技术,有利于对中药外用效果作出全面评价,是促进中药外用制剂研究开发与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药外用药理实验;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中药外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外用制剂的推广,使中药外用形式剧增,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治病途径。虽中药外用的品种增多、应用广泛,但研究中药外用的药理实验方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外用给药时间多长为宜,如何外用给药并使其能在给药部位保持一定的时间,外用给药的剂量如何折算,各剂量组如何设置,如何保证外用剂型在动物实验中能合理应用等均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针对外用药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开展外用药理实验研究的实际,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思路,以供相关实验参考。外用的形式多样,本文重点阐述皮肤外用药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   外用药理实验中应考虑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1    外用药理实验动物模型 由于给药途径的所限,中药外用的作用(特别是整体作用 )受到一定影响,在正常动物身上更难取得效果。为了突出中药外用的疗效,外用药理实验应以所治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如现在还没有相应动物模型,则应选择能反映该疾病特点的药理实验为主。一个临床主治,最少由两种动物、两种模型、两种方法药理实验来证实。和常规动物模型一样,实验时要考虑到动物的品种、性别、年龄、体重、环境因素和操作技术对动物模型复制可能存在的影响[1]。
       1.2    外用给药的部位 外用药理实验给药部位应与临床用药保持一致,一般选用动物皮肤作为主要给药部位。实验前先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确定需要备皮的部位,给药皮肤应光洁裸露、无损伤及瘢痕;如给药时间较长,应在2~3 d内脱毛1次,尽量消除毛发对给药的影响。实验过程中,用药前后根据情况,可用温水清洗用药部位。一些特殊的有创伤实验,应注意外用药物的消毒,避免感染;实验中常见的痂皮,可先消毒并用食用油软化后拭去;对脓性分泌物多的患处,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用药。
       1.3    外用给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中药外用因其给药途径和方法的特殊,使药物的应用、剂量和给药时间的确定等有一定困难。在外用药理实验中,要重点考虑给药过程中给药时间、剂量、剂型、给药方法等这些问题。
       1.3.1    外用给药时间 外用给药时间最好能与临床保持一致。如给几次药,每次保持多长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共给几天等。但完全与临床一致,能否在动物实验中实现必须考虑,如动物实验是否适宜每天多次给药,是否每天给药量就是累积给药量,一般在给药一定时间后取结果,最后的一次给药能否代表全天的量等。但外用实验必须开展,一些建议可供参考,外用给药时间可与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同时考虑,如外用制剂为液体,可将液体用药棉定量吸附后置于用药部位;如外用制剂为固体,可直接或用适宜基质调后涂敷于用药局部,时间可为1~6 h;如给药部位不适宜放置辅助用品,如小鼠耳壳用药,临床又是每天数次,可每几十分钟用药1次,连用2~3次,连用次数不宜太多。如特殊原因需较长时间敷药,应考虑药物干后可能在局部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外用药理实验的用药时间也应参考临床用药特点,如临床是每天一次包敷应用,药理实验可考虑12 h连用,但不易更长时间,让用药局部皮肤能得以休息;应考虑皮肤太长时间包敷,特别是连续几天用药,可能会导致局部用药皮肤出现问题。
       1.3.2  外用剂型及外用给药方式受试中药应与临床中药外用制剂一致,如含有透皮促进剂或赋形剂有一定活性等,应考虑设透皮促进剂或赋形剂的对照组。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的样品,明确受试中药的提供单位、批号、含量(或浓度)、配制方法等。若受试中药为固体粉末,则需适量水或赋形剂调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确定调和中药的基质(如醋、蜂蜜、白酒等,应明确相应的量和厂家)时,应考虑其对受试物透皮吸收的影响[2]。
       
       临床用品如为液体制剂,可直接湿敷,选用纱布或药棉为外用药液的辅助品,定量吸附药液(吸附药液量以不明显滴药液为度),将吸药物品贴敷于用药部位,外用防水纸覆盖后,用一定物品如胶布、绷带包扎固定。如为软膏、乳剂、糊膏等固体制剂,可直接应用;如为固体粉末,应先确定粉碎度,再选用与临床一致的基质调敷,方法同上。 由于是在动物身上给药,会牵扯到如何使药物在给药部位保持一定时间。中药外用的持续时间以临床实际应用的持续时间为重要依据,对于模型动物的药理实验,一般应与皮肤每天接触6 h。除特殊情况,不主张将动物麻醉或固定后用药,长时间的麻醉或固定易对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因动物生性好动,喜欢相互啃咬,易使外用药物脱落或不能与皮肤连续接触,影响外用药疗效的发挥,应考虑用适宜的方式固定药物,确保药物在给药部位外用的时间[3]。
       1.3.3    外用剂量 外用药的剂量很难确定,临床多为适量。对于粉末或膏状,原则上以均匀涂覆在给药区一层。根据多次试验并与临床沟通,认为中药粉剂外用每层厚度约2~3mm;同时要对粉剂的粉碎度进行规定,根据不同中药的性质,一般在60~80目之间,此粉碎度,无明显的沙粒感,易于药物发挥作用。由于皮肤对药物吸收有限,增加药物厚度不会明显增加对药物的吸收,所以对药物剂量确定需要实验者自己把握。对于液体或膏状制剂的外用,可参考临床用量进行稀释以确定不同剂量[3]。
       1.4    外用实验的分组及对照设置为了便于分析药效,外用药理实验可设计2~3个剂量组;提高用药的浓度、增大外用药量、增大用药面积都可改变外用药量。但对于外用药,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不足,如浓度不能提高太多,浓度高可能不利于皮肤的吸收或在局部作用的发挥;外用给药量的增大可能只是增加了药物量,接触药物的皮肤面积不变,并不会明显增加疗效;增大用药面积又会导致各组条件的不一致,缺少可比性。在外用实验中,由于受给药部位的限制,不少中药外用制剂的量效关系并不明显;原则上动物实验外用剂量有一个与临床外用是等效剂量。针对皮肤用药的特点,经多次试验和分析,认为动物与人等面积用药量一致就是等效剂量,而不是内服药动物用量是人用量的数倍。
       1.5    结果观察、判断及指标检测 外用动物实验研究原则上以病理切片、照片为重点指标,生化指标是重要的现代数据指标;尽量通过几种观察方法、检测方法对同一批动物实验进行多方位的证实,建立尽可能多的能证实中药外用疗效的指标体系。许多指标不好确定,可用其他方式换算,例如皮肤烧伤面积测定,可用透明硫酸纸描绘皮肤烫伤面积的图形,称取烫伤皮肤面积图纸的重量,以该重量变化表示皮肤烫伤面积的变化;可用图像分析仪对局部取像后进行分析等[4]。动物整体情况的肉眼观察、整体变化等,虽是较粗的指标,但也是最能反应临床特点、最受看重的指标;减少指标受影响的关键是要对相关指标的判断进行培训,最好专人、定时、同环境、同条件进行观察判定,以照片、录像等为补充。
       1.6   外用药药效的发挥动物局部给药是针对症状和引起的原因用药,为对症治疗,大部分药物在局部或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但药物也可进入血液循环对全身疾病发生作用,或通过影响局部产生药效后间接影响整体发挥全身作用。根据药效的特点,应设立尽可能多的指标,对局部或整体疗效进行评价。有些情况下中药外用是和内服配合床治疗疾病,但实验采用内服加外用,不好评价各自的作用;必要时可多设组别,如单独外用、单独内服、外用内服联用。但最好是观察单独外用的作用。
       
       应考虑动物在遗传背景、皮肤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反应能力等方面与人有种属差异,更有情志等的影响;再者动物实验多是在较短的接触时间、较高的剂量下进行,与临床应用有较大差异,应注意不可直接进行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的相互推定。外用药的局部刺激作用有时是与其疗效相关联的,应考虑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5]。
       
       中药外用疗效的确定最好能在临床进行,但因现行医药管理制度的问题,临床研究的可控性及代价问题等,使大规模临床试用受到限制,只有通过药理实验来弥补。动物实验除为临床提供支撑、依据和指导外,也可通过动物实验新发现中药外用的特点、机制等。
       2    讨论 
       
   
       中药外治的现状是外用制剂的快速发展、临床外用的日趋广泛,与之相对应的是外用药理实验的薄弱,缺少系统的中药外用的评价实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多数中药外用药理实验只是简单的验证,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问题。结合开展外用药理实验研究的实际,我们初步建成了中药功能、临床用途与药理作用的数据库和分析方法。加大对外用药理实验的研究不仅能补充和完善该数据库,还可规范中药外用药理实验方法及技术,建立与中药临床外用功能相协调的外用药理实验,对中药外用做出全面评价,促进外用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范围,更好地指导中药临床外用。
       【参考文献】
         [1] 苗明三.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赵朝伟,吴纯洁,刘克海,等.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潮问题及解决办法刍议[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4):321.
       
       [3] 车 斌,郭 晶.皮肤科外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J].海峡药学,2005,17(1):105.
       
       [4] 刘 毅,陈 璧,贾赤宇,等.一种新的建立烫伤模型的简易方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9,20(1):30.
       
       [5] 苗明三,郭 艳,张 瑜,等.中药外治理论、外用效能及存在问题[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6):19.
       
       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