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当归四逆汤治疗皲裂54例
作者:郭丕春

《时珍国医国药》 2004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当归四逆汤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皲裂
       皲裂系难治之病,多认为―旦皲裂形成,治愈就较缓慢。笔者自  1986年以来应用《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先后治疗皲裂54例,获得较理想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并对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中,男10例,女4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8岁,平均37岁;农民34例,工人14例,干部6例;手足皲裂36例, 单纯掌指皲裂18例;二度皲裂12例,三度皲裂42例:冬春季发病38例,秋季发病15例,仅1例发生在夏季;本组54例中有不同程度的“手足不温”感51例,“细象脉”49例。本组除外化学物质所致及症状性皲裂。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皮肤病学》[1]的标准,确定诊断和区分Ⅰ、Ⅱ、Ⅲ度。
       2 治疗方法
       应用《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随证加减内服治疗。原方剂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  (今之木通)、大枣、炙甘草七味药组成。水煎取450ml左右,分早午晚温服。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以皲裂于用药后出现愈合迹象并于短期内迅速愈合者为治愈;用药达15剂以上无明显愈合迹象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本组54例中,治愈50例;无效3例;终止治疗1例。治愈率为93%。平均连续用药为9剂。
       4 讨论
       皲裂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因外因均有关[1]。隋《诸病源侯论》说:“皲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时触冒风寒,手足破,故谓之皲裂”。说明皲裂的发生与风寒有关,本组54例,98%发生在深秋、冬季和初春。《伤寒论》351条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论述血虚寒凝的证治。本条述证简略,无“皲裂”之症,但“手足厥寒”和“细象脉”是其基本特征。“手足厥寒”是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表现,也应包括手足厥冷、手足逆冷、手足寒凉、手足不温等情况及其表述[2]。本组94%有不同程度的“手足不温”感。“细象脉”包括沉细、弦细、沉细弱、沉细迟,甚者为“脉细欲绝”,总以“细”为特征[2]。本组具有“细象脉”者为91%。出现“手足厥寒”和“脉细”为阴血亏少,脉道不充盈,复因寒凝经脉,血液运行阻滞所至。对于皲裂的治疗多采用外治之法,甚至认为“毋需内治”[3],亦有认为“一般不需内服药,身体虚弱者可内服八珍丸或养血荣筋丸”[4]者。仅见马氏[5]曾报道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皲裂。《伤寒论》351条虽未论及“皲裂“之症,但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皲裂,并取得满意疗效,可以证实其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的病机是一致的。 而辨证中“手足厥寒”和“脉细”是最基本的特征。经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足不温随皲裂的愈合逐渐出现温暖感,因此认为皲裂的形成与《伤寒论》所论之“血虚寒凝厥逆证”在发生机理上有内在联系,可以认为:某些皲裂是血虚寒凝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是血虚寒凝的重证;或者是血虚寒凝的另一种表现。皲裂一旦形成,治愈就较缓慢[1]。但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皲裂平均连续用药9剂,疗效突出,疗程短,且突破了仅用外治法和难治愈的观点,说明皲裂的发生有其内在因素,而当归四逆汤能够调整这种内在主要因素的变化,使之趋向于正常而使皲裂愈合[6,7]。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J].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06506.
       [2]初杰,关庆增.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的研究[J].河南中医,1993,13(2):6969.
       [3]秦万章.皮肤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64564.
       [4]赵炳南,张治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55155.
       [5]马予良.经方治验录[M].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2):4646.
       [6]郭丕春.吉林医案医话选评[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390390.
       [7]郭丕春,刘成今.当归四逆汤治疗皲裂20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3(17):996996.
       (吉林省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130000)
       收稿日期:2005022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