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实验性淤热证大鼠模型的初步研究
作者:许立,蒋宝平,过伟峰,吴勉华,方泰惠    
作者单位: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项目(No.2006CB504807);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No.BK2007242)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索一种建立淤热证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间隔24 h,从大鼠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观察给予内毒素后不同时间大鼠体温、凝血时间、血液黏度及动静脉短路血栓等指标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0 μg/kg内毒素可引起大鼠体温升高、血液粘度的增加、凝血系统激活及血栓形成,且各指标变化的时相呈现一致性,最佳时间点是第2次给内毒素后2 h。结论100 μg/kg内毒素间隔24 h注射,能形成实验性大鼠淤热证。
       【关键词】  淤热证; 血液流变学; 血小板聚集; 血栓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al Mixed Stasis-Heat Syndrome in Rat in vivo
       XU Li, JIANG Baoping ,GUO Weifeng,WU Mianhua*,FANG Taihui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a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n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mixed stasis-heat syndrome in rat in vivo. Methods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parameters of hemorrheology were monitore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the lipopolysaccharide(LPS) was treated by infusion vein through vena caudalis twice every 24 hours in rats. ResultsThe body temperature,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 viscosity of plasma, the activity of coagulation-fibrinolysis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the optimal time is the 2nd hour after the last treating with LPS.ConclusionRats treated with LPS twice every 24h with total doses of 100μg/kg result in symptom of “stasis” and “heat” of mixed statsis-heat syndrome.
       Key words: Mixed stasis-heat syndrome;   Hemorrheology;   Platelet aggregation;  Thrombus
       
       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在古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提出“淤热”这一中医病因学概念,认为淤热是指“淤”和“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所形成的具有新的特质的“复合病因”,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不仅存在于外感热病,而且存在于许多内伤杂病的发展过程中[1~3]。根据这一病因学说,临床采用凉血化淤为基本大法,对多种病证取得满意疗效[2,4]。
       
       本研究根据目前对中医“淤”和“热”两种病理特征的认识,应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进行淤热证动物模型的复制,为今后探讨瘀热本质,促进淤热学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为中医证侯模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和试剂大肠杆菌内毒素(LPS),L2880,sigma公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测定试剂盒,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批号:ST20202-23;纤维蛋白原(FIB)测定试剂盒,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批号:ST20401-21;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试剂盒,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批号:ST10101-22;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盒,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批号:ST20302-22;腺嘌呤核苷二磷酸单钠盐(ADP),sigma公司,批号:A-2754;水合氯醛,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50525。
       1.2  动物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供给),体重300~400 g,合格证号:SYXK(苏)2005~0009。
       1.3  仪器MC-3B数字式体温计,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LG-PABER型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分析仪,LG-R-80系列血液粘度仪,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数据以±s表示,采用Student’s-t检验。各组实验数据均以 ±s表示。
       
       变化率(%)=(给药后观测值-给药前观测值)/给药前观测值×100%
       2  方法[5]
       2.1  LPS对动物体温的影响取体温合格(37.8~38.7 ℃)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模型组,每组8只。实验步骤:①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给内毒素两次,时间间隔24 h,剂量均为50 μg/kg。②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连续两次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时间间隔24 h。给药容积均为5 ml/kg。各组于第2次注入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的0.5,1,1.5,2,2.5,3,4 h测量大鼠的肛温,观察各大鼠体温的改变情况。
       2.2  造模对动物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时间和对照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取体温合格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和模型Ⅰ、Ⅱ、Ⅲ、Ⅳ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常规采血观测,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给予LPS两次,时间间隔24 h,剂量均为50 μg/kg,在第2次给予LPS后0.5 h(模型Ⅰ组),1 h(模型Ⅱ组),2 h(模型Ⅲ组),3 h(模型Ⅳ组)采血观测。给药或生理盐水容积均为5 ml/kg。
       
       第2次给药后,以10%水合氯醛麻醉(300 mg/kg,ip),仰位固定,按上述不同时段要求颈动脉插管放血,用3.8%枸椽酸钠或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500 μ/ml)按1:9抗凝,检测血液系统的各项指标。分别用LG-PABER型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分析仪、LG-R-80系列血液黏度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
       2.3  LPS动物动静脉旁路血栓干、湿重的影响[6]取体温合格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和模型Ⅰ、Ⅱ、Ⅲ、Ⅳ组。模型组分别于第2次给予LPS后0.5 h(模型Ⅰ组)、1 h(模型Ⅱ组)、2 h(模型Ⅲ组)、3 h(模型Ⅳ组)进行体外血栓观测。给药方法及剂量同“2.2”项。第2次给药前,各组按时间要求以10%水合氯醛麻醉(300 mg/kg,ip),仰位固定,分离右颈总动脉及左颈静脉。取3段聚乙烯管,在中段管中放入一根长约5cm的1号手术线。用充满肝素(50 u/ml)生理盐水的聚乙烯管的一端插入左颈静脉,再将聚乙烯管的另一端插入右颈总动脉,给药5 min后开放血流,15 min后中断血流,迅速取出丝线称重,血栓湿重为总重量减去丝线重。将血栓充分干燥(60 ℃,24 h)后称重,血栓干重为干燥后重量减去丝线重。
       3  结果
       3.1  LPS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  LPS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n=10
       3.2  造模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LP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略)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n=8
       3.3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  LPS对大鼠APTT,PT,TT和FIB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n=8
       3.4  对血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  LPS对大鼠血液黏度的影响(略)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n=8
       3.5  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干、湿重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  LPS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重量的影响(略)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n=10
       
       以上结果显示:大鼠尾静脉给予内毒素后0.5,1,2 h体温升高,1 h时体温升高达峰值,2 h后体温开始逐渐下降,3h时体温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给予内毒素后的2 h之内大鼠有“热”的表现。
       
       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给予内毒素后2 h达峰值;给内毒素2,3 h后大鼠的凝血时间缩短、血液黏度增加、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增加,其中给内毒素2 h后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大鼠给内毒素后有“淤”的表现,且表现最明显的是给内毒素后的2 h。
       4  讨论
       
   
       根据周仲瑛教授所提出的淤热复合病因理论,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淤,致血热、血淤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淤热搏结,脏腑受损。因此,制备淤热证动物模型,必须具有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并且,这两种病理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大肠杆菌内毒素是已知的复制热证、血淤证和热毒血淤证动物模型的工具药,本身作为“外邪”的致病因素,既可以引起动物体温的改变,又可以造成动物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异常[6~8]。本研究通过间隔24 h给予总剂量100 μg /kg的LPS,采用动态时程监测,同时考察“热”和“淤”的病理表现,结果提示在一定的时间内,动物出现明显的类似临床“淤热”的表现,可以作为研究淤热证的实验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瘀热型血证病机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3.
       
       [2] 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273.
       
       [3] 吴勉华,李国春,周学平,等.量表方法在瘀热病因测量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91.
       
       [4] 袁 园,过伟峰.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8):723.
       
       [5] 徐晓东,殷子杰,孔丽娅,等.桃核承气汤对热瘀证大鼠SOD,MDA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5;25(9):20.
       
       [6] 张均田.现代药理实验方法(下册)[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216.
       
       [7] 闫珊珊,窦维华,董少龙,等.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基础杂志,2004,10(2):35.
       
       [8] 任 明,高秀梅.动物实验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局限和展望[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2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