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术期护理
作者:万翠娥, 潘运香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 435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病人围术期护理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8例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和适应性训练,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患肢护理,预防并发症,并指导合理的功能锻炼。结果无1例发生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随访1年,所有病人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能独自下地行走。结论做好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 置换 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能有效的恢复髋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人数与日俱增,伴随的并发症也接踵而来。因此做好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术后通过对患者精心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合理进行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围术期护理和对并发症的预防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04~200704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男11,女7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8~15年,平均12年,均有髋关节疼痛。其中股骨颈骨折5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头臼已破坏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头坏死、臼已破坏2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2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顾虑,内心充满担忧和恐惧。因此我们要耐心倾听病人提出的疑问并给以科学的解答,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该手术的优点、方法及成功率等,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特别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或长期疗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疑虑,使之接受手术并主动配合治疗。
       2.2  术前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治疗并存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病人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应变能力降低,修复能力衰退,且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并存病。因此,入院后需作详细、全面的全身各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存病,进行全身综合调理,使身体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
       2.3  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术后功能锻炼是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根据病人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形式多样的指导方法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要领,使病人能正确领会并掌握。指导病人学会床上大小便,深呼吸,股四头肌舒缩练习,3点支撑引体抬臀运动,以便术后进行关节被动锻炼[2]。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监测由于术中出血量大,术后要密切观察神志、瞳孔、Bp、R、P的变化并记录尿量,保证尿量≥60 ml/h。对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需监测心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全麻手术的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术后要详细了解术中失血及补液等情况,遵医嘱补充血容量。
       3.2  患肢护理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穿防旋鞋,侧卧时需保持屈髋和屈膝,两膝之间可垫一软枕,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在做各种治疗和操作时,应将整个关节托起,不可单纯牵拉,抬动患肢,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术后48 h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如患肢皮肤发绀、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考虑有循环障碍,应及时处理。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并准确记录。过多过快的引流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并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及对手术预后的担心,甚至惧怕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进而影响早期的关节活动[3]。因此,术后早期暂时夹闭引流管以减少切口引流量。正常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300 m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引流持续至术后2~3 d,引流量≤50 ml/24 h可拔管。
       3.3  饮食护理患者因长时间卧床,致胃肠的蠕动和吸收受到抑制易造成便秘,鼓励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4  预防并发症
       4.1  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病人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至手术失败。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
       4.2   预防血管栓塞由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卧床致血流减慢,加上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极易造成血管栓塞。须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与术后感染相区别。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鼓励和指导病人多做主动屈伸运动,加快静脉血流速度,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肝素等药物。
       4.3  预防褥疮病人多为老年病人,全身循环差,术后又不宜翻身,骶尾部及骨隆突部位易发生褥疮。术后宜卧气垫床,协助患者双手抓住固定的拉环,健肢蹬床,用力把臀部抬起,让皮肤透气,缓解压力,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可以防止褥疮。
       4.4  预防感染术前和术后遵医嘱静脉滴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率。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切口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鼓励和指导病人做有效的咳嗽,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期间,保持尿管通畅,更换尿袋时注意无菌操作,用0.2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d,多饮水,可有效的预防泌尿系感染。
       4.5  预防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有时以发绀为特征,伴有PO2下降和PCO2升高的肺部症状,无头部外伤的神经症状,皮肤粘膜出血点,同时伴有高热,心动过速等症状。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治疗的关键是支持呼吸和维持循环,早期大剂量激素应用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5  康复护理
       
   
       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是促进康复,减少或避免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保证。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病人的主动锻炼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病人康复不可忽视的力量。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鼓励,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能起到积极作用。术日待术肢感觉和功能恢复即可做踝关节背屈,屈趾的被动运动;术后第一天鼓励和帮助患者在床上做股四头肌静力性舒缩运动。
       5.1  第1阶段(术后第2~6天)此阶段病人体力虚弱,运动量不宜过大,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可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伸屈锻炼,臀大肌,臀中肌等长收缩练习,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2  2阶段(术后第7~14天)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提高肌力。除继续第一阶段功能锻炼外,双手可抓住床上的拉环,健肢蹬床,腹部收缩,臀肌收缩,做引体抬臀运动。可练习仰卧位屈膝屈髋和坐位伸髋屈髋。
       5.3  第3阶段(术后第14天以后)继续第2阶段功能锻炼。2周后可先试着坐于床边缘双腿下垂坐位到站位点地训练。立位髋关节伸展屈髋练习。术后第6周才能开始步行练习。患肢不负重行走,健腿先迈患腿跟进,拐杖随后。在上下楼梯时,要求“好上坏下”,即上楼梯时健肢先上,拐杖和患肢留在原阶,下楼梯时患肢和拐杖先下,健肢跟下[4]。
       6  出院指导
       
   
       确定病人和家属已经掌握或了解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并能较好的执行;指导病人术后6周内忽交叉双腿,忽卧于患侧,如卧于患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忽坐矮椅或沙发;坐位时忽前倾;忽弯腰拾东西;忽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3个月之内不能下蹲。不能爬陡坡,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及时修订康复计划。出院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1次。避免外伤及冲击性锻炼,如跳跃,奔跑。若有异常随时复诊。结果本组病人术后3周出院,出院时伤口均愈合拆线。无1例发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一年所有病人对手术疗效主观评价满意,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且能独自下地行走。
       7  讨论
       
   
       做好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适应性训练,术后生命体征观察,患肢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及功能训练,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恢复了关节功能,解除疼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青莲.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8):639.
       
       [2] 王瑞霞,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7,17(131):4211.
       
       [3] 陈志娜,黄少华,何瑾云,等.术后早期暂时夹管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1096
       
       [4] 叶国风,金爱东.46例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1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