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基底动脉闭塞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论治
作者:杨光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诊断 中西医结合 分期分时段分型 辨证论治
       基底动脉闭塞(BAO)是一种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所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渐进性意识障碍、病情危重、进展迅速、 预后极差、诊断困难等特点。死亡率高达85%~95%[1],幸存者中相当高比例以植物状态生存,但部分闭塞后缺血损伤较轻者预后尚好。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病”“昏仆”范畴,中脏腑多见。
       1  病因病机
       1.1  BAO危险因素最常见是高血压病。其次是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吸烟和高血脂症等。
       1.2  BAO病机80%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累及的节段主要是颅内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近、中段,60~80岁时多见;20%为血栓栓塞(心源性栓塞或动脉-动脉性栓塞),好发在基底动脉远端1/3处,年龄在40岁时最多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导致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引发BAO。
       2  临床表现
       2.1  BAO有前驱症状(占50%)往往发生在闭塞前的数天或数周,表现为时好时坏的病程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特点。主要表现[2]:
       
       ①运动功能缺损,包括轻面瘫(40%~60%);
       
       ②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30%~63%);
       
       ③眩晕、恶心、呕吐(54%~73%);
       
       ④头痛(40%~42%);
       
       ⑤视觉障碍(21%~33%);
       
       ⑥意识改变(17%~33%);
       
       ⑦少数唯一表现是惊厥样运动伴轻偏瘫,或仅有眩晕、头晕,无神经征。
       2.2  BAO主要特征颅神经麻痹,瞳孔缩小,昏迷,四肢瘫痪,高热。脑内脏综合征,如急性肺水肿,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等。病情迅速恶化,90%短时间内死亡。
       
       ①意识改变和不对称轻偏瘫或四肢轻瘫(70%以上);
         
       ②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和假性球麻痹(40%以上);
         
       ③闭锁综合征:眼球垂直运动和眨眼正常,四肢瘫;
         
       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幻觉或失明,眼球反向偏斜、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四肢运动障碍等;
         
       ⑤眼球运动体征:同侧外展肌麻痹,同侧共轭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征,眼球浮动。
       3  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血脂,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等。
       3.2  心脏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
       3.3  影像学检查CT,MRI,MRA,TCD,血管造影等。
       4  常见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塞。
       5  诊断
       
   
       早期诊断困难,往往是回顾性诊断。根据患者有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6  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桥脑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等。小脑病变压迫脑干,基底型偏头痛,基底性脑膜炎等。
       7  分期分型[3,4]分时段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
       7.1  急性期(发病后14 d内)BAO急性期病情危重,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其特征为由中经络迅速演变成中脏腑,幸存者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此期三时段内科治疗及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BAO的预后至关重要。
       7.1.1  第1时段治疗(发病后48h内)此时段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抢时间溶栓或急救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7.1.1.1  溶栓治疗(发病后6 h或24 h内)①急查血小板、凝血四项、头颅CT,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溶栓;②适应证:基底动脉缺血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CT已排除出血;血小板、凝血四项正常;DSA,MRA,CTA等检查证实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在24 h内。③禁忌症:昏迷持续超过4 h;CT已显示小脑和/或脑干相应区域低密度改变;血小板、凝血四项异常;活动性内出血、已知出血性疾病等溶栓治疗的一般禁忌症。④溶栓方案: 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 ml中,持续静脉滴注30 min。 如尿激酶滴完后再观察10~20 min,临床恢复仍不明显,此时如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则可追加UK25~50万IU,静脉滴注10~30 min,但总量一般不超过200万IU。 如在30 min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如肌力增加2级或以上)则应放慢静脉滴注速度,速度减至1/2~1/3。 溶栓后立即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共10 d,同时给予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防止胃出血。发病24 h后开始口服或鼻饲阿司匹林100~300 mg/d,共10 d,以后改为维持量75~100 mg/d。如发生脑出血或全身大出血则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轻度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出血者,待出血停止1周后可继续应用。 溶栓后24h内再瘫痪者,多发生在溶栓后6~8 h,在排除脑出血的前提下,可给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0.3~0.4 ml,皮下注射,2次/d。目前考虑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禁用蛇毒类降纤制剂及其他抗凝剂。合并脑出血时,按脑出血治疗。
       7.1.1.2  急救治疗   ①不适宜溶栓、未行或不接受溶栓者,应根据临床情况,可给予抗血小板、降纤等治疗。或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②调控血压:高血压者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尼莫地平;低血压者选用多巴胺、苯福林和去甲肾上腺素;低血压并心衰者选用多巴酚丁胺等。③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斯匹林、氯吡格雷、阿斯匹林25 mg/双嘧达莫200 mg。④适时适量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选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等,渐减量停药。⑤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疗效可疑,但硫酸镁有效且安全。⑥患病最初12 h或24 h内不宜用葡萄糖液,可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液、706代血浆等。⑦治疗并发症。
       7.1.1.3  一般治疗包括重症监护,监测感染,护理留置导管;监测体温,监测血糖,呼吸道的管理,被动活动肢体等。
       7.1.2   第2时段治疗(发病后3~14 d内)此时段主要是抗脑水肿降颅压(但应适时停止脱水降颅压治疗),改善脑血循环等治疗,基本延续第一阶段治疗措施。幸存者生命体征稳定,尽早实施中医分型辨证施治、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BAO无意识障碍属中络,中经,中经络范畴,为前驱症状表现(占50%),往往发生在闭塞前的数天或数周,表现为时好时坏的病程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特点;有意识障碍属中腑,中脏,中脏腑范畴,为前驱期或闭塞后的表现特点。
       7.1.2.1  中络(证属脉痹血淤、阻滞于络)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麻木,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运动障碍及意识障碍等。
       
       治则:疏脉化淤,活络。
       
       方用:丹红通络汤(丹参、红花、川芎、秦艽、丝瓜络、鸡血藤)。
       7.1.2.2  中经:(证属脉痹血淤、阻滞于经)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瘫痪,肢软无力,口歪,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麻木及意识障碍等。
       
       治则:疏脉化淤,通经。
       
       方用:丹红通经汤(丹参、红花、川芎、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
       7.1.2.3  中经络(证属淤痰痹脉、阻滞经络)症状:突发双侧或交叉性瘫痪、麻木,伴有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无意识障碍等。
       
       治则:化淤豁痰,通经活络。
       
       方用:丹红通经活络汤(丹参、红花、川芎、白附子、瓜蒌、胆南星、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丝瓜络)。
       7.1.2.4  中腑(证属淤痹经脉、热郁腑实证)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轻度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滑。
       
       局灶症状:双侧或交叉性瘫痪,其它症状被掩盖。
       
       治则:活血化淤,泻热通腑。
       
       方用:丹红通腑汤(丹参、红花、瓜蒌、大黄、枳实、炒莱菔子、川朴、芒硝)。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7.1.2.5  中脏(证属淤痹经脉、脏气衰竭)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继而频繁呕吐、或呕吐咖啡样物,气促,痰多,中度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舌痿等。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状被掩盖。
       
       治则:活血通脉,益气复脏。
       
       方用:丹红复脏汤(丹参、红花、当归、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7.1.2.6  中脏腑(证属淤痹经脉、脏衰阴竭)共有症状:突发眩晕、头痛、继而频繁呕吐咖啡样物、深度意识障碍,鼻鼾息微,痰多,肢冷汗出,二便失禁, 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
       
       局灶症征: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
       
       治则:固脱复脏,回阳救阴。
       
       方用:固脱复脏汤(制附子、干姜、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幸存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行针灸与康复治疗,“辨经论治,随症配穴”针刺方法[5]疗效较好。
       7.2  恢复期(发病15~180 d内)此期为BAO后脑干、小脑及枕叶水肿渐消退、受损脑功能逐渐恢复。此期主要为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尤其对瘫痪、吞咽障碍者针灸和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治标宜行淤化痰,疏通经络;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闭塞的治疗。
       7.2.1  第一时段治疗(发病后15~30 d)根据临床情况,继给予抗血小板、降纤、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7.2.1.1  分型辨证施治①淤阻经脉,闭塞语窍。症状:舌痿,语言不利,呛咳,吞咽障碍,或兼见双侧、交叉性瘫痪。治则:活血化淤、解语通窍。方用:丹红解语汤(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菖蒲、白附子、远志、木蝴蝶)。②气虚血淤,经络不畅。症状:双侧或交叉性软瘫,肢软无力,或兼见失语,眩晕、头痛,视觉障碍,舌暗淡胖,脉弱等。治则: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方用:丹红还五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黄芪、地龙、桃仁、鸡血藤、桂枝、桑枝)。③肝肾亏虚,筋脉失养。症状:双侧或交叉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兼见语言不利,失语,眩晕,视觉障碍,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则:活血柔筋、补益肝肾。方用:丹红柔筋汤(丹参、红花、川芎、僵蚕、全虫、蜈蚣、地龙、鸡血藤)。
       7.2.1.2   针灸与康复治疗及早尽快实施对改善功能障碍有重要意义。
       7.2.2  第2时段治疗(发病后30~180 d)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7.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此期BAO中络、中经、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腑、中脏、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瘫痪,失语,吞咽障碍,或以植物状态生存等神经功能缺损,给予中医药(同恢复期)、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闭塞的治疗。
       8  预防
       
   
       心房纤颤者给予华法林;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
       9  预后
       
   
       BAO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85%~95%。血管再通者存活率为62%,未再通者存活率仅为4%。溶栓前无昏迷者存活率为42%,有昏迷者存活率为22%。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存活率为58%,起始段或中段闭塞存活率为32%。血栓长度超过1/3基底动脉范围和侧支循环不良则很少存活。对于幸存有症状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为10%~15%[2]。
       【参考文献】
           [1] Devuyst G,Bogousslavsky J,Meuli R,et al.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with basilarartery stenosis or occhusion:clinical patterns and outcome[J].Arch Neurol,2002,59:567.
       
       [2] Salvador Cruz-Flores,梁柄松,雷丽丽,等.基底动脉血栓形成[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6):473
       
       [3] 杨光福,魏凤菊,赵永辰,等.现代实用脑血管病学,第1版[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194.
       
       [4] 黄如训,郭玉璞.脑卒中的分期分型治疗建议草案[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1):60.
       
       [5] 杨光福,卢 智,魏凤菊,等.辨经论治针刺治疗中风7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7):43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