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整脊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脘痛的临床进展
作者:周宾宾, 李玉文,高根平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1;广西中医学院2005级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整脊手法 胸椎 胃脘痛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病因比较复杂,常见于胃和十二指肠有病变的患者。其中以胸椎疾患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十二指肠功能失调而出现胃脘痛者,临床并不少见。手法治疗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淤作用,是治疗因胸椎小关节引起的胃脘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整脊手法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是目前国内外脊柱相关疾病替代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  临床对胃脘痛的认识
       
   
       中医解剖学理理论中,胃脘,指胃的内腔,胃的中部叫中脘,胃的上口叫上脘,下口叫下脘[1]。由此可推断出胃脘痛应是指胃的内腔发生病变所引起疼痛,而将泛指心窝的疼痛都称为胃脘痛显然不够准确。20世纪80年代,徐景番提出:“从上脘至下脘为直径作圆,相当于此圆范围的自觉痛、压痛者病在胃”[2]。但作圆之法觉得不够准确。1983,1984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会议制定了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胃脘痛症状和舌脉,还兼有下列条件中1~2项者:①有反复胃痛发作史;②发作有明显诱因者;③经胃肠钡餐及胃镜检查证实者。此标准的制订使胃脘的诊断趋于规范和完善[3]。中医认为胃脘痛主要有“不通则痛”,如寒凝胃痛、食积胃痛、气滞胃痛、火郁胃痛、血淤胃痛;又有“不荣则痛”,如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4]。而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脘痛要根据相应临床症状加以辨证。现代医学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认识始于上世纪初[5]。Philps 在1927年, 首先指出心绞痛样心前区疼痛可因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Parisie(1976)在“颈性综合征”一文中提到, 颈椎病症状除颈部疼痛、僵硬, 放射到一侧或两侧肩部、上背部或肩脾区外, 常伴有头痛、头晕、视力障碍、耳鸣等。目前国内外文献报告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很多,病变范围涉及到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脘痛就在其中。胸椎小关节紊乱多由外伤或慢性劳损或不良生活习惯、姿势积累性损伤而来,引起胃脘痛的是第6~9胸椎关节错位,椎间孔改变正常结构,引起周围软组织牵拉、损伤、渗出、甚至机化,神经根在受到软组织无菌炎症刺激时,亦受到椎间孔变窄的骨性压迫,两种因素作用于相应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而引起胃十二指肠的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纤维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6]。
       2  整脊手法对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脘痛的治疗机理
       
   
       整脊手法是通过调整异常的脊柱骨间关系,达到通督调俞、调整脏腑功能目的的一种综合手法。也就是医者运用双手通过娴熟的手法作用于脊柱有针对性地矫正人体错位失稳的椎体,使脊柱恢复原来的解剖位置,重现椎间孔的正常形态,使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不再受到牵拉或压迫,使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植物神经正常支配胃、十二指肠,从而使其功能、运动、分泌都正常。
       2.1  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恢复动态平衡机制急慢性损伤均可造成脊柱“骨错缝,筋出槽”,均可通过手法加以纠正,进行整复治疗。即医者手法(或牵引器具) 通过作用于头颅、胸廓和骨盆(有时下肢配合) 而作用于脊柱骨关节, 达到调整脊椎关节紊乱, 椎曲变异的整脊目的[7~11]。脊柱与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脊柱自身也靠椎间盘、椎间韧带和周围附着的肌肉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又直接影响着脊柱与周围脏器的联系。第6~9胸椎任一稳定结构失去动态平衡,均会导致胃脘部相应症状出现。通过各种治疗手法,恢复脊柱的动态平衡,使脊柱达到一个新水平的稳定,就可以使一些被破坏和阻断了的联系再恢复起来,达到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
       2.2  改变紊乱的信息通道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当脊柱发生病变时,就会使它的生物信息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有关组织器官的病变。如第6~9胸椎后关节紊乱,可造成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胃脘痛的症状。用手法纠正了第6~9胸椎的小关节紊乱,就可以消除因解剖位置失常而引起的病变信息,使症状消除[5]。
       
       韦氏[12]等把脊柱4个部位的关节名为脊柱的运动枢纽,并分别简称为“颅椎枢纽”(枕寰、寰枢关节)、“颈胸枢纽”(颈7 胸1 关节)、“胸腰枢纽”(胸12腰1 关节) 和“腰骶枢纽”(腰5 骶1 关节)。通过探讨脊柱运动枢纽对脊柱运动的控制制约作用,试图揭示中医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运用运动力学知识,测量下关节突关节面与椎体轴线夹角对其进行分析。Humphrey 指出, 脊柱运动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运动关节连接的形状和位置, 正是这些关节面的位置和定向作用影响着脊椎的力学性能[13]。脊椎的椎体关节在脊柱运动中主要是轴心和载荷作用[14]。而左右各一的关节突关节形态和关节突与椎体轴线的定向(夹角) , 则影响其运动范围。自胸1至第10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是“近似冠状”, 由于其上关节突是朝后外, 下关节突朝前内的, 所以实际整个关节面有2/3是冠状,1/3是矢状。韦氏通过研究认为脊柱曲度和侧弯基本上是按脊柱枢纽力线改变的,枢纽力的作用线是中医整脊手法主要的力学依据[15]。
       3  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脘痛的整脊手法及临床运用
       
   
       应用手法治疗要求定位准确,操作灵巧、力度适宜、辨证施法,此外还应考虑选择适当的时机治疗。常用手法有:①双拇指触诊法;②单指触诊法;③脊柱的触诊检查法;④分筋手法;⑤理筋手法;⑥镇定手法;⑦脊柱旋转复位法;⑧胸椎掌抵按复位法;⑨胸椎膝顶复位法[16~20]。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医学界通过治疗脊柱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病症已达70多种[21]。其中张氏等[3]采用整脊治疗脊柱错位,治疗方法均采用定点复位。胸椎采用坐位指推或腋下跨颈指推定点复位法,或悬垂定点复位法;胸椎还可以采用俯卧位指推开腋下跨肩指推定点斜扳法,或坐位定点膝顶法。在手法整复前均作10~20 min的松解推拿,以放松错位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
       
       整脊疗法就是通过规范娴熟的整复手法, 有针对性地矫正人体错位失稳的椎体, 使受压的脊神经恢复正常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治疗内脏疾病, 简称整脊治脏;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胃脘痛,药物治疗没有去除病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而整脊手法能彻底去除病因,在临床上已比较光泛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必将发扬光大,但整脊手法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关机理我们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使之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中医研究院.简明中医辞典,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0.
       
       [2] 王世鑫.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J].中国临床医生,1999,27(5):22.
       
       [3] 黄善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5.11(11):1859.
       
       [4] 刘志刚.慢性胃脘痛的病因学再认识[J].福建中医药,2002,12(6):47.
       
       [5] 张雪军, 张慧妹. 整脊疗法治疗脊柱小关节错位[J].中国骨伤,1997, 10 (1) : 44.
       
       [6] 郝胜利.整脊医术[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8):52.
       
       [7] 孙树椿. 中医药治疗颈痛[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4.
       
       [8] 韦贵康. 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M].南宁: 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4:145.
       
       [9] 冯天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9.
       
       [10] 董清平. 脊盆髋手法并909 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J].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 1(1): 1.
       
       [11] 俞 杰,张秀芬.整脊手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3(1):55.
       
       [12] 韦以宗,赵敏生,汤耿民,等.脊柱运动枢纽的研究—椎体与下关节突关节面夹角测量及整脊法原理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2):5.
       
       [13] 孟 和. 骨伤科生物力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14.
       
       [14] Welch WC. Operatiove Spine Surgery[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英文版) , 2000:104.
       
       [15] 潘之清. 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47,71,85,70.
       
       [16] 吴明忠.点穴推背法治疗胃脘痛[J].四川中医,2001,1(1):73.
       
       [17] 舒 谦,陈建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J].中国骨伤,2005,6(6):378.
       
       [18] 陈贵珍,许云祥.脊柱相关疾病及整脊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8(4):61.
       
       [19] 崔华秀,闫大志.四磨汤加味治疗胃神经官能症3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81.
       
       [20] 田德禄. 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7.
       
       [21] 张长江. 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13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