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治疗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观察
作者:闫继红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467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比较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经穴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科学选经取穴方法。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将18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阴阳经穴透刺组(治疗组)92例和独取阳明经穴针刺组(对照组)91例。治疗组采用阴阳经穴体针透穴治疗,上肢瘫取患侧经穴,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取患侧经穴,阳陵泉透明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对照组取阳明经穴针刺,上肢瘫取患侧合谷、阳溪、手三里、手五里、曲池、肩髃;下肢瘫取患侧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内庭。治疗3个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89±2.48)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46±3.57)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和8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是科学的选经取穴方法,其疗效优于独取阳明经脉针刺。
       【关键词】  阴阳经穴 透刺 中风后遗症 痉挛性瘫痪 独取阳明
       中风(Apoplexy or Stroke)又称“脑卒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后遗症是指在急性期过后遗留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斜,言语蹇涩等。中国针灸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实践中。目前针灸康复中风后遗症的选经取穴有独取阳明、独取督脉、独取阴经、阴阳经并取等,各种选经取穴和针法的临床疗效不尽相同。2004~2005年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室采用阴阳经穴体针透刺治疗9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并与传统“独取阳明”经穴针刺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自我院神经内科和针灸科室,住院病人56例,门诊病人1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1例。治疗组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46.4~79.5岁,平均(58.7±13.2)岁;病程5 d~11.7个月;单上肢瘫痪者13例,单下肢瘫痪者9例,上下肢均瘫痪者7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41±5.64)分。对照组中男50例,女41例;年龄45.3~78.9岁,平均(59.7±13.2)岁;病程6d~11.8个月;单上肢瘫痪者11例,单下肢瘫痪者8例,上下肢均瘫痪者72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54±5.26)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83例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标准,CT或MRI证实有脑梗塞、脑出血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观察,脑外伤、脑肿瘤等所致的偏瘫,中风急性期中重度昏迷者,病程超过1年者。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以相同的对症处理,包括控制血压、改善循环、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再分别治疗。
       2.1  治疗组 
       采用阴阳经取穴体针透刺治疗,上肢瘫取患侧经穴: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取患侧经穴,昆仑透太溪,绝骨透三阴交,阳陵泉透明陵泉。头面瘫取双侧经穴,上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常规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得气为度,留针30 min,1次/d,10次1个疗程,休息3 d,继续下1疗程,共6~12个疗程。
       2.2  对照组 
       独取阳明经穴针刺,上肢瘫取患侧合谷、阳溪、手三里、手五里、曲池、肩髃;下肢瘫取患侧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内庭;头面瘫取双侧四白、地仓、颊车、针法和疗程同前。
       2.3  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组92例患者有2例治疗中死亡,2例自动放弃治疗,88例进入最终评分。对照组死亡3例,1例自动退出治疗,87例进入最终评分。参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标准[1],结果见表1。治疗前组间NIHSS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分值VS对照组分值,经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分值比较(略)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2]。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语言清楚,生活自理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肌力在3级以上,肢体活动明显恢复,自行走路,语言比较清楚,生活基本自理为显效;临床症状好转,肌力2~3级,倚杖可活动,语言不清,生活不能自理为有效;经3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为无效。
       3.3   疗效结果 
       见表2。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是59.09%和90.91%,对照组为45.98和81.61%。组间比较Ridit检验,u=2.075 8,P=0.039 7<0.05 。表2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素体虚弱,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起居不慎,纵欲过度等,终致风火痰淤,阻遏气机,气血逆乱,上蒙轻窍,突发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其急性期过后,大病伤气,气虚无力运血,而致血淤,淤血脉络,筋肉失养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斜,语言蹇涩等后遗症。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急性期过后,脑组织坏死,软化,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神经学局灶缺损症状和体征,病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肌肉兴奋性改变,临床观察显示中风之初肌张力下降表现为“软瘫”,到后遗症期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肌张力相对增强的“硬瘫”。下肢伸肌群和上肢屈肌群的张力增加,下肢屈肌群和上肢伸肌群的张力相对减弱,产生下肢以伸为主要表现而上肢以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痉挛性瘫痪,运动模式异常。根据中风后遗症的痉挛性瘫痪特点,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康复医学原理,治疗本病应诱导异常运动模式向正常运动模式转化,降低肌紧张,协调肌群之间的活动。阴阳经穴透刺的取穴针法,多是阴经穴阳经穴配合,针刺贯穿二经,深至筋骨,扩大刺激范围,意在阴阳同治,平衡肌群之间的张力,使肌群之间的共同运动模式向分离运动模式转化,促进后遗症的早期康复。
       几千年来“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选经取穴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及康复实践中,概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可激发经气,畅行血脉,使肌肉得以濡养,瘫痪康复;笔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的选经取穴并非吻合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产生机制和特点,足阳明经在下肢多分布于伸肌群,刺之可使本来已经痉挛的伸肌群的紧张性进一步加强。手阳明经分布于上肢伸肌群,刺之可加强其紧张性以对抗屈肌群的痉挛。所以中风后遗症上肢痉挛性瘫痪取阳明经疗效较好,而下肢痉挛性瘫痪,取阳明经并不理想,《黄帝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据此判定,中风痉挛性瘫痪属中医“拘证”范畴,并非“痿证”,而医者多把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误为痿证,治痿可独取阳明,而治拘应阴阳经同取,以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本观察表明,治疗组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阴阳经穴透刺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较好方法,也是分析针刺对人体的影响方式及途经,并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神经生理学原理等总结出的科学疗法。
       【参考文献】
           [1]黄如训,苏镇培.出血性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4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