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李东垣四时与升降的学术思想探析
作者:赵岩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李东垣 四时 升降
       在学术范畴内,李东垣最重视什么?可能很多人会回答:升降。这只算答对了一半。升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李东垣同样重视,那就是四时。而且,在李东垣看来,四时与升降本来就是一个问题。他曾经说过:“夫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沉,乃从四时,如治病不可逆之。”(《兰室秘藏·卷中·经漏不止有二》)可见,在李东垣的心目中,四时与升降是多么的重要。事实上,四时与升降构成了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主线。在李东垣的著作中,关于四时与升降的论述随处可见。要理解李东垣的思想,就应当分析李东垣曾说过什么。有两段论述,准确地表达了李东垣的思想:
       1  “以医书言之,则是升浮降沉,温凉寒热四时也,以应八卦……故六阳之气生于地,则曰阳本根于阴。以人身言之,是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土之中也。既阳气鼓舞万象有形质之物于天,为浮散者也;物极必反,阳极变阴,既六阳升浮之力在天,其力既尽,是阳道终矣,所以鼓舞六阴有形之阴水在天,在外也。上六无位,必归于下,此老阳变阴之象也……既阴气下行沉坠,万化有形质之物皆收藏于地,为沉降者也,物极必反,阴极变阳,既六阴降沉之力在地,其力既尽,是阴道终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下·重明木郁达之之理》)
       这段文字李东垣本人非常重视,认为是在“演说大道”。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关于“木郁达之”有自己的见解,认为“木郁达之,谓吐令调达也。”(《医学启源·卷之下·用药备旨》)《内经》讲到了五郁,关于“木郁达之”,张元素认为,就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来解决木郁。李东垣继承了老师的观点,并结合《内经》的阴阳理论(阴阳互根,阳升阴降,阴阳转换),把张元素关于“木郁达之”的见解作了进一步发挥。可惜,这段文字虽然备受李东垣本人重视,但文字本身并未把问题表达得清清楚楚。不过,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粗略的画面:在人体内,存在着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这阴阳二气本为一气,由于处于升降的不同状态,而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其具体的升降过程是这样的:当其上升时,升者为阳,因此为阳气,此时为阳道;物极必反,升极而降,阳气升到一定程度,转而下降,降者为阴,因此,为阴气,此时为阴道。
       这段文字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描述了气的升降,提出了阳道阴道的概念。而这些,正是李东垣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因此,深刻挖掘这段文字的内涵,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具体地说,在人体内,存在着由阴阳二气运动所形成的阳道阴道。什么是阳道阴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将目光放到自然界:在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春夏温热属阳,秋冬凉寒属阴。因此,春夏两个季节就是天的阳道,秋冬两个季节就是天的阴道。自然界的这个规律同样出现在人体:人的阳道就相当于天的春夏两季,发挥着温热之性;人的阴道就相当于天的秋冬两季,发挥着凉寒之性。这就是人的四时。因此,人的阳道也叫春夏之令;人的阴道也叫秋冬之令。阳道阴道的轮转,也象四时变迁那样,伴随着寒热的变化——阳气行阳道,行春夏之令,则温热;阴气行阴道,行秋冬之令,则凉寒。为什么说四时与升降是一个问题呢?阳气上升才能行阳道,而这正是春夏之令;阴气下降才能行阴道,而这正是秋冬之令。因此,对于人而言,正是在升降的过程中,完成了四时的变迁。阳道阴道的实行者是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是什么呢?其升降的具体过程如何呢?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2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论·卷下·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这段论述太重要了。李东垣原创的学术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段文字当中。李东垣的学问,最注重四时与升降。而关于四时与升降的原理,这段文字阐述得淋漓尽致。我们知道,李东垣的文字,由于概念的混乱,经常造成层次不清甚至前后矛盾的局面。因此,阅读李东垣的文字,可谓困难重重。但是这段文字,却出奇地清晰,是李东垣文字中的精品。要研究李东垣的思想,就必须研读这段文字,而且必须把它放在中心的位置。若受其它的文字干扰,反倒不易挖掘出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脉络。其它的相类似的论述可以当作本段文字的参考。
       这段文字可以分两段(以省略号为界)。前一段讲生理;后一段讲病理。
       先看前一段。李东垣是临床大师,也是理论大师,其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内经》的理论。其中《素问·经脉别论》的一段经文对李东垣乃至整个易水学派都有深远的影响:“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是李东垣引用频率最高的经文。在前一段文字中,李东垣表达了他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水谷入胃后,精气发生两个变化——胃把精气输送给脾,脾又继续把精气输送给肺,这个过程,在李东垣看来,就是春夏之令,其作用是“滋养周身”;之后,肺将精气输送给膀胱,这个过程就是秋冬之令,其作用是“传化糟粕,转味而出”。这样,水谷代谢的过程,就转换为四时的轮转。前面的问题:阳气阴气分别是什么?这里给出了答案:行阳道的阳气与行阴道的阴气都是水谷的精气,确切地说,是处在不同运动阶段的水谷精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这个精气就是阳气阴气,是水谷的精气。虽然都是精气,但在运动的不同阶段,它的名称属性功能并不一样——在胃脾肺阶段,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在此阶段它是阳气,阳气上升行的是阳道,也就是春夏之令,发挥着温热之性;在肺、膀胱阶段,即“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在此阶段它是阴气,阴气下降行的是阴道,也就是秋冬之令,发挥着凉寒之性。
       再看后一段:本来,精气由肺至膀胱,是秋冬之令,是下降的过程。这是生理上的秋冬之令。其下降的起点在肺,终点在膀胱。但是,还有病理上的秋冬之令,李东垣的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也正是这种病理上的秋冬之令。它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若脾胃虚弱,精气不能由脾升至肺,转而由脾降之肝肾。这也是下降的过程,不过其下降的起点在脾,终点在肝肾。这个病理上的秋冬之令的出现,是秋冬太过,则相应地则春夏不及,是降太过,升不及。即“久不能升”。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脾胃虚弱,不能形成正常的春夏之令。当然,既然有病理上的秋冬之令,也会有病理上的春夏之令,其结局就是“久升而不降”。虽然李东垣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缺乏相关的、深层的论述,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地方。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升降,就是水谷精气的升降。而四时,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是对水谷精气的运动状态的描述——水谷精气上升为春夏;水谷精气下降为秋冬。因此,四时与升降其实是一个问题。
       3  几点说明
       李东垣灵活地运用了《内经》阴阳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水谷的代谢。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步,升为阳,降为阴——在水谷代谢的过程中,水谷精气由脾胃到肺是上升的过程,此阶段的精气就是阳气;由肺到膀胱是下降的过程,此阶段的精气就是阴气。注意:阴阳二气只是不同阶段的水谷精气。第二步,阳性热,阴性寒——上升阶段的是阳气,发挥着温热之性,这就是春夏之令;下降阶段的是阴气,发挥寒凉之性,这就是秋冬之令。关于这个问题,李东垣是这样论述的:“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温热者,春夏也,行阳二十五度。六阳升散之极,下而生阴,阴降则下行为秋冬,行阴道,为寒凉也。”(《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注意:“荣气上升,始生温热”就是阳道,是由阳气上升来完成的。而这个荣气就是阳气,其实就是水谷精气。而当它下降以后,又变成了阴气。“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谷气即水谷精气,就是阳气,当然是上升阶段的谷气。阴阳的运动转换必须从谷气入手,必须从水谷代谢入手,必须从中焦脾胃入手。这是李东垣之所以成为补土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谷代谢形成人的四时。四时是个重要的医学范畴。天的四时,同样出现在人体内,这正是《内经》的思想。李东垣很好地继承了此点,并进行了重要的发挥。李东垣认为“夫人之身,亦有四时,天地之气,不可止认在外,人亦体同天地也。”(《东垣试效方·卷四·崩漏治验》)这正是《内经》的观点。但《内经》认为“五脏应四时”——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但是,水谷精气在人体内的代谢形成了人的春夏秋冬的变化,这一点,是《内经》没有的理论。这正是李东垣的发挥之处。四时是一个周期,经过李东垣的发挥后,人的四时已经不仅仅与天的四时同步了——精气在体内代谢一周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四时。这个崭新的四时也必然有相应的寒热变化——阳气上升,春夏之令得行,则生温热;阴气下降,秋冬之令得行,则生寒凉。精气(阳气阴气)在体内的升降,形成了人体内的温热寒凉的变化,这就是李东垣的本意。但他的表述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乱,这就影响其思想的传播。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