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作者:彭卫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伤寒论
        摘要:目的:观察《伤寒论》中的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70例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75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66%优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2.86%(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58.66%优于观察组的治愈率24.28%(P>0.05)。结论:《伤寒论》经方: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经方治疗;疗效观察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以胃脘痛、灼热、胃胀、嗳气、泛酸、嘈杂、纳差等症状为主。笔者根据中西医发病原理,采用《伤寒论》中的经方,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良好。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诊断符合200309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过纤维或电子胃镜、病理检查确诊。均属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胃不和。
        1.2一般资料145例患者均来至韶关市中医院近五年来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组75例,男 35例,女40 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48 岁。病程最长41年,最短8月,平均15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6例,伴胆汁反流37例。对照组70例,男34例,女3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平均 46岁。病程最长44年,最短9月,平均13.8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7例,伴胆汁反流3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相近,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药用雷尼替丁 150 mg,bid吗叮啉10 mg,tid。HP感染者清除HP。
        2.2治疗组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1剂/d,150 ml/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4周),做疗效统计分析。并随访6个月。旋复花15(包煎),代赭石30(先煎),党参15 g,半夏12 g,生姜3片,枳实15 g,白芍15 g,柴胡8 g,甘草6 g,随证加减。热象明显:黄连6 g,大黄6 g;反酸:乌贼骨25 g,瓦楞子15 g;脾胃虚:  白术12 g,云苓15 g;腹胀:厚朴15 g,莱菔子15 g,青皮15;上腹痛:延胡索15 g,田七末6~8 g(冲服),木香12 g;血瘀:丹参30 g,郁金12 g。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见胃黏膜病变消失,随诊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停药后复发。
        3.2治疗结果
        3.2.1总疗效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75例,治愈40例,占53.33%;有效28例,占37.33%;无效7例,占9.3%;总有效率90.66%。对照组70例,治愈16例,占22.86%;有效36例,占51.43%;无效18例,占25.71%;总有效率74.286%。,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有效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 (略)
        3.2.2治疗前后两组治愈病例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表2治疗前后两组治愈病例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略)
        3.3典型病例男,35岁,私营业主。于200306初诊。述上腹饱胀隐痛不适感5年,时伴嗳气、咽喉至胃脘部灼热感,纳差,排便不畅感;无泛酸。吸烟史10年,近8年约1~2包/d。近半年来因生意场失利,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曾在外院就诊,具体不详,症状反复发作。此次来诊,胃镜示:胃窦及胃体部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花斑样改变,胃窦部可见三个散在平坦糜烂灶。可见少量黄绿色的胆汁。HP(+)。查: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以旋复代赭汤和四逆散化裁:旋复花15(包煎),代赭石30(先煎)姜半夏12 g,枳实15 g,白芍15 g,柴胡8 g,甘草6 g,郁金12 g,田七末6(冲服),黄连4 g,青皮15 g。5剂后复诊,饱胀隐痛不适感、灼热感明显减轻,无伴嗳气,胃纳有所好转,仍伴排便不畅感。效不更方,继守前方加大黄4(后下),5剂,诸症除。嘱注意饮食、生活起居,调畅情志,尽量少吸烟。上方随证加减调理半月,1个月后复查胃镜:胃窦部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未见胆汁反流及糜烂灶,HP(-)。随诊1年,未见复发。
           4讨论
        慢性胃炎在各种胃病中占首位,约占门诊胃镜检查中的80%左右。其发病率高,病情复杂,缠绵难愈。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以胃脘痛、胃胀、灼热、嗳气、泛酸、嘈杂、纳差等症状为主。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按证侯学属中医“胃脘痛”“吐酸”“嘈杂”“呃逆”之范畴。《伤寒论》是中医著名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其中蕴涵丰富的脾胃学说内容。脾胃病常因寒热之邪、饮食不节、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为患。其致病原因虽有多种,但无论何种病因,均可导致“气机失畅,脾升胃降功能失调”[1]。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特别是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性作用。肝郁气机不得宣调,郁气不得升散,克脾犯胃,发为肝胃不和。故辨证属肝胃不和型的,均可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立法来治疗。《伤寒论》中以降逆和胃立法,治疗胃失和降,虚气上逆之证的代表方为旋复代赭汤。“伤寒发病,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同时,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也有土虚木乘、肝气犯胃的因素在内。用于脾胃气伤,邪气内陷,升降失常,中焦气机痞塞诸症。《伤寒论》中以解郁和胃立法,治疗肝脾不和之证的代表方为四逆散。“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用于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者,是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2]。凡现代医学的疾病中见两胁胀痛,胃脘堵胀或疼痛、嗳气吞酸等症,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肝胃(脾)不和,形成肝胆与脾胃或由此再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复杂综合病机,皆可使用。旋复代赭汤、四逆散均可调理气机,尤以肝胃不和、脾胃气滞为主。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紧张。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因精神因素所致者临床越来越多见,抗抑郁和镇静药已列为其治疗原则[3]。笔者将《伤寒论》中的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用以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属肝胃不和者。旋复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下气,其中旋复花下气消痰、降逆;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姜半夏降逆和胃,符合六腑以通为顺,以通为补。三药合用平噫气消痞硬。本方为中阳虚者所设,故临证应加减化裁,中阳不虚者可去党参。四逆散方中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为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气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共奏疏肝和胃、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逆散有明显解痉、止痛、抗炎作用。不仅能抑制胃酸分泌,而且还能通过维持增加胃黏膜血流及胃黏液以提高胃黏膜的防御功能[4]。二方合用,疏肝和胃、降逆止痛。在此方的基础上在结合辨证加减,可收到更好的疗效。田七活血化瘀止痛,研究表明单味田七能使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增加[5];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利胆;黄连苦寒清胃热,可广谱杀菌抑菌,尤以杀灭HP为其特点,并具明显的利胆作用。诸药合用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达到痛定胀除、降逆和胃的疗效。通过两组的临床观察,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治愈病例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确实有效。这不但为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而且再一次证实了中医学的特色: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温桂荣.《伤寒论》脾胃病论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46.
        [2]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4):2452473 .
        [4]王巍,刘学文.四逆散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述要[J].中国药学刊,2003,21(5):743744.
        [5]石雪迎,赵风志.三七对胃黏膜病变大鼠胃液分泌功能及胃黏膜保护因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2,43(4):296298.
        (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 韶关51202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