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坐骨神经痛62例临床报告
作者:张建功 王兴凯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桂枝芍药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随症加减,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结果:6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痊愈36例,好转23例,无效3例。结论: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劳累过度,损伤经络气血,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而致。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坐骨神经干通路及其分布的区域肌肉疼痛、酸胀麻木、有的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背。笔者近年来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坐骨神经痛6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2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者78岁,以30~45岁的患者为最多;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1个月;发病部位左下肢19例,右下肢32例,双下肢11例,急性发病者18例,慢性引起者44例。大部分病例劳累及天气变冷时症状加重,严重的不能起坐,翻身困难。
        1.2诊断标准沿坐骨神经干通路呈放射性疼痛,用力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腰3~4,4~5,腰5~骶1有深压痛,有时放射至小腿外侧,坐骨神经干通路的环跳、风市、阳关、阳陵泉、悬钟等穴有明显压痛(这些压痛不一定同时存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腓肠肌张力及足拇趾伸肌肌力减弱,膝及跟腱反射减弱。
           2治疗方法
        6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均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2 g,白术12 g,知母12 g,防风12 g,白芍9 g,黑附子10 g,麻黄6 g,甘草6 g,生姜10 g,加独活12 g,牛膝12 g,细辛6 g,透骨草12 g,鸡血尾12 g,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疼痛剧烈,遇寒痛甚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先煎);重浊沉重者加防已、木瓜、薏米;游走串痛者加灵仙、红花,气虚明显者加黄芪;拘挛掣痛不可曲伸者重用白芍、甘草、加全虫、乌蛇。
           3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1.1临床治愈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原来从事的工作,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者。
        3.1.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安全消失,能从事原来的工作,随访半年未复发,而遇明显诱因,如劳累过度、又感风寒后肢体困倦酸痛不适者,以及半年后又复发者。
        3.1.3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而又改用其他疗法者。
        3.2治疗结果62例患者中治愈36例,占58%;显效23例,占37%;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
        3.3病案举例男,48岁,工人。20010322初诊。主诉:左侧腰髋部疼痛6年余,时轻时重,劳累及受凉后疼痛加重。3个月前疼痛加重,并向右下肢放射至踝部,疼痛持续并伴有麻木感。曾在多家诊所、医院治疗,经服用消炎镇痛类药物后,症状暂时缓解,停药后即感疼痛如初。又经按摩、理疗等疗法治疗,症状虽能缓解,但疗效持续时间短暂,故来我院诊治。查见4~5腰椎棘突右侧压痛明显,并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环跳、阳关、阳陵泉穴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膝腱反射减弱,舌质淡苔少而润,脉沉细。中医诊断: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寒湿上袭之痹证。治宜温阳散寒,舒筋通络,兼顾气血。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桂枝12 g,白术12 g,知母12 g,防风12 g,白芍10 g,黑附子10 g,麻黄6 g,细辛6 g,独活12 g,黄芪12 g,甘草6 g,生姜切片10 g。水煎服,1剂/d,连服10剂后,疼痛大减,腰部活动灵活,下肢感觉有力。先后共服28剂而诸症皆除。以后参加原来工作,随访1年无复发。
           4体会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原理、症候都有较详的论述。《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诸病源候论・风痹候》曰“痹者,风寒湿气杂至,合而成痹……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纵观临床,痹证多因劳累过度、损伤气血,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流于经络,痹阻气血,而成痹。其治疗以活血除风、温经散寒为要,并参以补脾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补脾者,土旺则能胜湿也。久痹而损伤气血者,兼以补气养血。桂枝芍药知母汤本为仲景治疗风湿历节之名方,而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随症加减,多取良效。纵观全方,桂枝麻黄温经通阳;附子麻黄加细辛又取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而止痛;白术、防风、加灵仙以除风祛湿;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白术、甘草、生姜兼顾中阳;知母、芍药兼以护阴。久痹气虚者加黄芪以补气祛痹,独活以助除在下之风,牛膝引诸药下行。另外,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潮湿环境,注意冷暖,防止外邪入侵,劳逸适度,对于防痹证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462002;2.河南省漯河源汇区骨科医院462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