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多针浅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
作者:陈云志, 刘安英    
作者单位: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2.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5552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西药治疗)与治疗组(针刺治疗)疗效比较。结果针刺治疗组较西药组疗效好(P<0.05)。结论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针刺 放血 带状疱疹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定义为后遗神经痛[1]。以中老年人多见,大多表现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迅速止痛较为棘手。我们采用多针浅刺加放血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确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8岁,平均55.2岁;病程最短1.5月,最长12月。发病部位:头面部15例,腰部18例,胸背部24例,髂前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2例。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0.1 g,3次/d,口服。治疗组单纯给予针刺治疗。取穴:根据痛区的神经节段,取其患侧夹脊穴。发于面颊部者,取颈2~颈4夹脊穴;发于胸背部者,取胸4~胸11夹脊穴;发于腰腹部者,取胸10~腰2夹脊穴;发于上肢者,取颈5~胸2夹脊穴;发于下肢者,取腰1~腰5夹脊穴。从夹脊穴依次向外围取穴,确定痛区范围,按四边形交界点及各边中点、两对角线相交点各取一穴。
       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或卧位,根据痛区范围,找到四边形交界点及各边中点、两对角线相交点。常规消毒,沿皮横刺(皮下约5 mm)进针1~4 cm后,快速捻转针体至得气,间隔5~10 min捻转针体一次,30 min后退针,退针前针体朝一个方向给予捻转行阻滞针法一次后出针,用前端磨平的2~50玻璃注射器(根据部位选用)负压抽吸针孔使出血少许,擦去血迹,输液贴保护针孔12 h。2 d治疗1次,7次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疼痛消失,偶有轻微疼痛为显效;疼痛明显减轻为有效;疼痛无改善为无效。
       3.2  治疗效果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4  体会
        一般认为是由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背根神经节和感觉末梢,破坏了脊髓上行抑制性传导,导致过量兴奋性信号传人中枢,引起交感传出纤维激活了外周感受器,使初级感受器的兴奋性增高。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热毒余邪,伤及络脉,致络脉不和,气血淤滞,不通则痛。治疗应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本治疗运用四边形定位,结合针刺与放血方法,止痛机理可能为:①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刺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内分泌、免疫系统对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 。②抑制疼痛信息传递。抑制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疼痛信息 ,同时又能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从而减少或阻止痛冲动的传导和痛源部位的传入冲动[3]。③改善局部微循环。针刺治疗可以调节微血管自律运动、改善微循环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状况,使得针刺局部与远隔部位的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发生良性变化,使病灶组 织的血氧供应量增加,体液代谢加速,消除局部致痛因子,从 而达到消除疼痛症状的目的[4]。④放血可以直接排泄经脉中瘀滞的病邪,激发了人体内的自我调节机制,使经脉畅通而疼痛可止。达到了治疗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孙建方,徐秀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现状[J].实用老年医学,2004,18(6):291.
       
       [2]鞠大宏,杨介宾,宋开源,等.针刺镇痛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29.
       
       [3]晏 平,张志坚,梁勋厂,等 .硬脊膜外注射辣椒素对大鼠痛阈及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J].针刺研究 ,1990,15(2):130.
       
       [4]黄仕荣.针刺促微循环镇痛机制研究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 13(2):98.
       
       [5]阿日嘎太,阿古拉.蒙医传统放血疗法作用机理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3):7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