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鱼腥草注射液合维生素C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4例
作者:徐志卫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鱼腥草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鱼腥草注射液合维生素C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以寻找缩短病程与减少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近6年病史资料完整的病历187例分中医、西医与鱼腥草加维生素C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分析显示,鱼腥草加维生素C治疗组病程缩短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依据中医及西医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原理的认识,治疗组方法简单,易被小儿所接受,在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的同时也避免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鱼腥草注射液;维生素C
        人类对流行性腮腺炎有普遍易感性,虽少见直接引起死亡病例的报告,但并发症造成的危害不小。现行的有西医、中医和中西结合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病程中并发症时有发生。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采用鱼腥草注射液合维生素C治疗该病,在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对1997-05~2003-04病史资料完整的187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3组:(1)中医组按温毒在表采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使用银翘散与热毒重症采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使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组方治疗。(2)西医组采用隔离休息、流质饮食、补充维生素C、预防合并感染,部分病例使用病毒唑、阿西洛维等抗病毒治疗。(3)治疗组按年龄计算,采用鱼腥草注射液与维生素C分组液静脉滴注,并以(3)为治疗组与(1),(2)为对照组进行分析。
           2结果
        2.1并发症见表1。治疗组合并症2例。其中1例以腹痛就诊后确诊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胰腺炎,1例以高热与头痛就诊后确诊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炎。显示治疗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
        2.2病程治疗2~4 d(平均用药3.8 d)。治疗组病程3~5 d(平均用药4.6 d),治疗组较对照组病程平均缩短0.8 d。
        表13组并发症比较例组别  (略)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人类对之有普遍易感性,是儿童常见传染病,85%的病例发生在5~15岁之间。虽鲜有直接引起死亡的报导,但并发症后果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1]。中医与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匀较清楚,西医认为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经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直接传播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者可侵犯其它腺体、神经系统、胰腺和心脏等[2]。中医认为感受风温时毒之邪,邪毒从口鼻侵入后壅阻少阳之络,故漫肿坚多见于两耳下旁的腮部。如温毒炽盛,亦可出现壮热、昏迷、痉厥,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故较大的男孩出现痄腮的同时可伴见睾丸红肿疼痛之症[3]。流行性腮腺炎西医治疗多为休息、抗病毒药物及退热等对症处理,更甚者使用抗生素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有并发脑炎或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感音性耳聋等,造成损失更加惨重。中医所采用内服药以清热解毒、软坚消肿的治疗方法虽有肯定的疗效,资料显示疗效较西医明显,但本病多发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药困难,并发症亦时有发生,此外中医还有其它的治法,如针刺、灸法及推拿均有肯定的疗效,但均有小儿不易接受的问题存在[2]。中药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全草,现代医学显示鱼腥草的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甲基壬酮、桉叶烯、癸酸蕺菜碱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及螺旋体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有利尿排毒的功效。传统中医用于清热解毒、排脓消肿与利尿作用中显示良好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制剂中的鱼腥草注射液在中西医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毒与细菌等感染性疾病中亦显示良好的疗效[3]。西药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促进铁的吸收、叶酸代谢,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神经递质等合成作用,能增强机体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能力和解毒效能。具有中和内毒素和促进抗体形成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对有机物和无机物(Pb,Hg,As等离子)和细菌毒素的解毒效能[4,5]。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病情虽具有自限性,但并发症常造成严重后果。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和传统医学按照温毒在表或热毒重症服药治疗在儿科存在给药困难,且在病程中常有并发症产生。治疗组在发挥维生素C中和内毒素、促进抗体形成的作用、增强机体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能力的同时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对多种病原体的抑制作用及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软坚散结等作用的鱼腥草注射液分组静点给药,在小儿较易实施,且治疗组并发症明显减少与病程缩短。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2]罗笑容.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1513.
        [3]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13115.
        [4]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2930.
        [5]杨藻宸,江明性.医用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65966.
        湖北省黄石军分区卫生所43500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