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略论王士雄与六气属性辨
作者:韩一龙 尹明浩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王士雄
        关键词:王士雄;风;寒;暑;湿;燥;火;阴;阳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籍贯浙江海宁,后迁杭州,清代嘉靖光绪间人。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六气,是产生外感病的主要原因。王氏为温热学派著名医家,因此十分重视对六气的研究。《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湿燥风火,天之阴阳也。”提出了六气当分阴阳。王氏认为,从六气的本质而言,是暑统风火,而均属阳;寒统燥湿而均属阴;但就其变化而言,则“阳中惟风无定体,有寒风,有热风,阴中则燥湿二气,有寒有热,至暑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明确了六气的基本阴阳属性,及风、燥、湿三气的变化特点。从临床实际而言,风有风寒与风热,燥有凉燥与温燥,湿有寒湿与湿热,虽属性可分阴阳,然又有其阴阳两方面的变化,王氏的这一认识是深刻的。王士雄对暑邪的认识尤为精辟,认为世上谓“阳邪为热,阴邪为暑”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五运行大论》也说:“在天为热,再地为火,其性为暑。”均说明暑即是热,二气是为同属。“惟暑独胜于夏令,火则四时皆有,”这又是二者之不同。所以王氏总结说:“然三时之暖燠,虽不可以暑称之,亦何莫非丽日之煦照乎?须知暑即日之气也,为众阳之宗,阳燧承之,火立至焉。以五行论,言暑则火在其中矣,非五气外另有一气也。若风寒燥湿,悉能化火,此由郁遏使然,又不可与天之五气统同而论矣。”日为火之宗,夏为火之令,暑为火之气,然必有丽日当空,火热下施,方有夏令之暑及三时之,只不过在夏则称暑,在三时则称火热矣。此外,火热又可由风燥湿郁遏而化生,这又是暑气所不备的。王氏对世人所说的“暑必夹湿”亦有不同看法,尤其反对湿热相合就是暑邪的看法。他说:“暑令湿盛,必多兼感,犹之寒邪夹食。湿证兼风。俱是二病相兼,非谓暑中必有湿也。故论暑者,须为天上烈日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夹湿为多焉。”“暑与湿原是二气,虽易兼感,实非暑中必定有湿也。譬如暑与风亦多兼感,岂可谓暑中必有风焉。若谓热与湿合始名为暑,然则寒与风合又将何称。”暑容易挟湿,但非必定挟湿,这一看法是十分正确的。王氏将其与寒邪夹食、暑邪兼风,湿证兼风等互相比较,亦是十分恰当的。此外,王氏对前人妄立阴暑阳暑之名大加反对。若明代张介宾认为“阴暑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辨也”。王氏认为暑为纯阳属热,而妄立阳暑阴暑之名,亦属可笑。他批驳此说指出:“若知暑为热气,则不可冠以阴字。其实彼所谓阴者,即夏月之伤于寒湿耳。设云暑有阴阳,则寒亦有阴阳矣。不知寒者水之气,热者火之气也。水火定位,寒热有一定之阴阳。寒邪传变,虽能化热而感于人也,从无阳寒之说。人身虽有阴火,而六气中不闻有寒火之名。”的确,寒暑二证水火各判,勿容或混,混则极易致误。如《金匮》白虎加人参汤所治中,固属暑热无疑;若《局方》大顺散所治之霍乱吐利,《张氏医通》冷香饮子所主治的腹痛泻利,虽有冒暑、中暑之名,考之实际,无一不属于寒湿为患,否则必不可能耐受如此温燥之药。王氏指出“夏月伤于寒湿”之说实醒千万人耳目。其与张介宾“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完全一致。虽然王氏言暑不可分阴阳,是从暑邪性质立论,张氏强调当分阴暑阳暑,是言暑月外感的两大证型,二者并无悖逆之处。于此,也可看出王氏对暑邪研究之精深。王氏对于六气属性的深入认识,尤其对暑湿火三邪的性能体用,特有发挥,可见其研究温病学心得之一斑。
        (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 延吉1330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