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反思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
作者:王娟,肖蕊,周浓,房立晶    
作者单位:1.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潍坊市第一职业中专,山东 潍坊 261021;3.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指出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教学 应用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药学和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以及有关中药及天然药物课程内容的基础学科,又是理论性、实践性、直观性很强的课程[1]。它是中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药学、临床药学等专业学生获得中草药知识的唯一课程。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分散的内容系统化,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之一。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仅用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教学手段,难以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做成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1  多媒体技术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将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直接反映在电脑屏幕上,电脑清晰的界面、多彩的立体呈象图形、高倍率放大画面,实实在在、清晰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一种中药可以从其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等外形到其内部组织构造、细胞特征等一一在电脑荧屏上显示出来,较之以前的挂图或示范图更生动、形象、直观、真实,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述何首乌的性状特征时,形容其断面具“云锦状花纹”,学生往往很难想象出其真实原貌,计算机多媒体成象系统可将何首乌药材的形状及断面特征反映在电脑屏幕上,学生看得真切,很容易理解,等等。特别是一些药材的原植物形态画面,学生更是看得兴趣盎然。这样的理论课,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1.2  动态交互性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能提供给学生的刺激较为单一,而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需给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20% ,看到内容的30% ,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表达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具有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等特点,教师通过表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交互式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实现多感官的刺激,对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非常有利。
       1.3  便于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信息容量   
       由于生药学发展突飞猛进,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如生药的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该了解生药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最新发展动态添入教学内容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它能方便地将文字、声音和图像进行加工、编辑、存储,能够及时补充新进展,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
       1.4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控制节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板书文字等低效的劳动上,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以大量的教学信息预先贮存在计算机内随时调用。教师无需板书,节约的时间可用于将重点难点讲解透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一些目前应用最广的生药和国内外正在研究的新动向可以重点讲解,对一些临床上应用很少或已基本淘汰的生药可以略讲。由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内容包括多种生药,相互之间逻辑联系不强,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将多种生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各种生药的差异,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5  理论联系实践的功能增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为教学手段落后,往往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虚拟实验,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甚至现实环境很难实现或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可以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过程。如借助平时教师收集的贵重和常见生药品种的伪品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避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是传统教学的语言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原理示意图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并且学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复习实验过程,不但节省实验经费,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拓展教学时空。除在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目前多数学校已建立了校园网络,学生课后可以在网上阅读电子教案进行课后复习,使学习时空的拓展成为现实。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当充分注意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大量的一般内容和范例的详细解释可放在课后,由学生自学。这将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所以一切应以教学为中心,能充分利用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教学效果,否则使用不当,可影响教学效果,出现新的教学问题[2],现就《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2.1  过分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教学气氛死板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制成幻灯片(PPT ) ,照本宣科,造成课堂气氛死板,课堂中无效信息泛滥,其结果不仅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由于教学内容以文字居多,所以整版的电子文字,使教学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有些老师形容这是板书电子大搬家。
       2.2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内容繁琐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质量,不应只讲数量。有些老师认为,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所以往往一张幻灯片密密麻麻有400~500字,学生或是忙于做笔记,而无暇顾及课堂内容;或是不知如何做笔记,把握不住课堂的重点;或是干脆不做笔记,你讲我听,不加思考,结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以想象如此大的信息量,学生既没有时间完全读懂,也没有时间进行分析,更没有时间进行整合、记忆,最终造成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含糊了事。而且短时间的大信息量,还可使大脑产生疲劳现象,导致学生思维停滞,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和思路。《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多媒体教学切忌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否则就会使本已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并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课堂节奏单调,缺少变化。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画家笔下的画,是诗人朗诵的诗,老师在讲授中一定要投入热情,精神饱满地去讲,讲授时尤其要注意课堂节奏。有些老师板书时比较注意课堂节奏,当看到学生没有抄完笔记时,还停顿一下,如果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还耐心地进行讲解,可一用上多媒体,讲授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这与多媒体的操作便捷有关,省略了板书时间),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使学生听与记顾此失彼,无停顿与思考的余地,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分析、整合和储存,天长日久,学生没有消化的问题越来越多,无法及时解决。还有些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为了控制课堂节奏,反复重复课堂内容,结果使学生失去耐心而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现象都是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3  缺乏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手段是交往,所以在教学过程,只有师生之间进行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才能推动课堂进行和发展。有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时,喜欢坐着讲课,认为这样可节省体力,这样多媒体课桌就挡住了老师的身体,导致老师这一边只顾演示课件,口中念念有词,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那一边是只听教师其声,不见教师其人,没有了教师表情,没有了教师肢体语言,冷冰冰犹如面对一台机器。结果是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兴趣。有些老师虽然站着讲课,但受限于多媒体在讲台的一角,为了方便对电脑操作,自身也禁锢在那里,结果成了电脑的佣人,使本来由教师的主导,变成电脑的主导,教学过程失去了老师所固有的特色。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充分利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将图象、文本和声音三者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主动获取相关信息。这种授课方式形式新颖,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表现力强。学生思想集中,兴趣提高,大大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思想,是教学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郑汉臣,蔡少青.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宋咏梅.中医药课程多媒体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医教育, 2004,23 (3) :3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