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和解通降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0例
作者:谭华儒, 李良明, 朱奎华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 442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中医药疗法 和解通降法
       和解通降法源于仲景之《伤寒论》,其立法之意在于和解少阳、攻下实邪,代表方剂为大柴胡汤。笔者悟其意、效其法,用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史、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②发病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等诱因,以往经常有腹痛或曾有肠梗阻病史;③以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症;④X线示:腹部平片可见阶梯状扩张的伴有气液平的小肠肠襻。
       1.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3~72岁,平均31.6岁;胃手术7例,肝胆手术4例,阑尾手术34例,其它手术5例;病程4 h~1周。
       2  治疗方法
       以和解通降立法,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 g,黄芩12 g,法夏15 g,白芍60 g,当归10 g,枳实15 g,厚朴15 g,生川军15  g(后下),芒硝12 g(冲服),木香12 g,野菊花15 g。临证加减:腹痛甚者加玄胡;呕吐重者加代赭石;精神差者加西洋参;便结无矢气者加焦槟榔;舌暗有淤斑加丹参、川芎。1剂/d,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分两次由胃管注入,夹管2 h,停止负压引流。症状较重者,可配合保留灌肠,100~200 ml/次,2次/d。
       3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痊愈(治疗24 h内梗阻完全解除,腹痛腹胀消失,无阳性体征,已通气排便,腹部立位片检查腹部气液平消失,1年内正常工作、生活,无复发)36例;好转(治疗24~48 h内腹痛腹胀明显减轻,肛门排气排便,症状基本缓解,腹部立位片检查气液平明显减轻或仅有少量积气,年内有复发)12例;无效(治疗48 h后梗阻不能解除或症状体征加重,腹部立位片气液平明显增加)2例,总有效率为96%。
       4  典型病例
       男,62岁,20070302初诊。患者5年前因阑尾周围脓肿行手术治疗。术后时有腹部隐痛,胀气,食欲减退,排便排气尚可。3 d前因腹痛、腹胀加剧伴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而入住我院普外科,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石蜡油灌肠等治疗,病情无缓解,请余会诊。刻诊:形体消瘦,腹部胀痛,进流质食物则痛甚,胃肠减压后症状暂得缓解,无排便排气,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沉弦。辨证为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处方:柴胡12 g,黄芩12 g,法夏15 g,白芍18 g,当归10 g,枳实15 g,厚朴15 g,生川军10 g(后下),芒硝9 g(冲服),木香12 g,野菊花15 g。两剂,1剂/d。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100 ml经胃管注入,100 ml保留灌肠,2次/d。24 h后复诊:患者解大便数次,腹胀、呕吐消失,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偶有腹部隐痛。原方去大黄、芒硝,加太子参20 g,山药18 g,共服3剂,诸症尽除。
       5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其病发展迅速,病势凶险,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但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常可转危为安。
       
       根据粘连性肠梗阻腹痛、腹胀、呕吐、便闭的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的“关格”“肠结”“腹痛”范畴。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大凡脏腑外伤、食积、热郁、湿阻等均可导致腑气阻滞、传导障碍,蕴滞于肠内,发为肠结。肠结既成,腑气不畅,里实壅塞,升降失常,则腹痛、腹胀、呕吐、便闭诸症蜂起,犹如邪入阳明,化燥成实,故和解攻下法并用。用药乃大柴胡汤加厚朴、芒硝、木香、当归、野菊花而成。其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法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因实邪壅滞、心下急迫,故用枳、朴、硝、黄以泄下热结而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当归、白芍益阴和营,缓解腹中急痛;木香行气止痛;野菊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本法寓小柴胡汤和承气汤之意,承气汤有缓解平滑肌痉挛,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易理解,但小柴胡汤何意?笔者体会:方中小柴胡汤具有调节神经功能紊乱,缓解紧张情绪及松弛(解痉)作用,具有调节神经体液的功能;外科手术后正气受损,营卫失调,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实为虚实夹杂,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以求表里双解之功,调整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笔者认为和解通降不失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大妙法,结合临床灵活化裁,往往可收桴鼓之效。
       【参考文献】
           [1]华积德.普外科手册,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