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作者:任明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糖尿病 运动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难以根治,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糖尿病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糖尿病的康复治疗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对提高糖尿病整体防治水平十分有益。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是糖尿病康复治疗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康复的重要性。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外台秘要》都记载了消渴病的体育运动疗法。此后,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到18世纪中叶,国外的一些著名医学家也开始主张糖尿病患者应做适当的体力活动,并把体力活动、饮食控制、注射胰岛素列为治疗糖尿病的三大法宝。有些轻度糖尿病患者只坚持体育锻炼并结合饮食控制即能达到康复。有研究表明有效干预血糖、血脂、血压,可以很好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危险[1]。传统的降糖药物常常难以实现血糖控制的目标,也无法减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长期未得到重视的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运动治疗的意义
       1.1  加强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降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运动,可以减少降糖药物就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1.2  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并发症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肌肉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使极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改善高甘油三酯血症。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及疾病并发症。
       1.3  减轻体重有效的运动可以增强脂蛋白,酶的活性,有效的加速脂肪的分解,使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消耗,起到减肥作用。
       1.4  降低血压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弹性,降低糖尿病合并的轻度、中度高血压,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5~10 mmHg。
       1.5  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运动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微循环,并能强壮身体,因而可以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6  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身体不断地得以补充新鲜氧气,被称为“绿色疗法”,可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
       2  运动治疗前的准备
       运动前应做必要的医学检查,以确保运动的安全,如反映内分泌代谢的血糖、血脂、酮体,反映循环系统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胸片,必要时可做运动负荷试验及检查有关并发症的眼底、尿常规、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可根据自觉症状检查肺、肝功能、运动器官的情况。
       3  运动治疗的处方制定
       3.1  运动方式的选择并非所有运动都有益于健康,有氧代谢运动才是增进健康的最佳方式。有氧运动就是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以及利用的耐久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和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基本相等。有氧代谢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较长,让人的呼吸有点急促,又不至于气喘吁吁。所谓好的项目其标准是强度易制定,有利于全身肌肉运动,无条件、时间、地点的限制,符合自己的爱好。常见的种类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徒手体操、羽毛球、扭秧歌、做健身操等。对于中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可选用中、低强度的步行、骑自行车等,尽量不搞决定胜负的竞技性项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步行。根据新的研究表明,步行可以逆转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步行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每周步行3 次,糖尿病比不运动组减少25%,每周步行4次者减少33%,每周步行5次者减少42%。
       3.2  运动强度的计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如运动强度过低,能量代谢以利用脂肪为主,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小。如运动强度过大,开始时血糖急剧上升,加重病情,随即血糖过度下降,又可引起低血糖反应。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运动手册中指出,运动强度要达到60%最大摄氧量,即中等强度。临床上多以心率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60%最大摄氧量时的心率应为170-年龄。如你的年龄是65岁,那么你运动时的心率应为170-65=105,也就是说,当你慢跑或步行时,心率105次/min左右,就已经达到了你的运动强度。对于基础心率低的患者,不能强行要求其达到某一标准,可以根据自我感觉来推测。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运动结束后10~20 min心率仍未恢复,并且出现疲劳、心慌、睡眠不佳、食欲减退等情况。运动强度不足的标志: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明显变化或在2 min内迅速恢复,表明运动强度过小。
       3.3  运动时间的选择运动的时间是灵活的,运动就比不运动好,比较科学的运动时机是在进食后1 h,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可选择在早餐前运动,但应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3.4  运动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应在30 min左右,每周5 d(每周至少150 min)。最初运动可从5~10 min开始,随体质增加可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对需长期控制体重的患者,需要更大的运动量水平,如每天散步至少1 h,慢跑至少30 min。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增加,达到目标心率的累计时间以20~30 min为宜,如个人感觉有4个微微:微微心悸,微微气喘,微微出汗,微微腿酸,即可暂停。正式运动前应先做5~10 min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运动结束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整理运动。一定要遵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锻炼越久其效果就越明显。
       4  合并其他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法
       4.1  冠心病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活动。运动强度要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坐起,然后下床,坐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做消遣活动,要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
       4.2  脑血管病选择一些强度较小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对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给予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包括:上肢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每个部位做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做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运动,屈曲踝关节,活动指关节。每个部位做10次,2次/d。主动运动包括:患者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而后再将双上肢放置腹部,如此反复进行。下肢健足插入患足之下向健侧移运,每个动作10~20次,2~5次/d。
       4.3  痴呆应由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自身活动困难者(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包括肌肉按摩、关节活动等。
       4.4  视网膜病变尚处于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其运动选择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似。而对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剧烈的有氧运动或耐力运动可导致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剥离,这些患者应避免屏气、Valsava样动作及剧烈运动。
       4.5  外周神经病变这类患者可能因为肢端痛觉减退,可增加皮肤破溃、感染的危险性,应进行非负重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或做上肢运动。
       5  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从轻微运动开始,循序渐进,随体质增加,逐渐增加运动量。
       运动的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2 h进行,并注重饮水,不要在注射胰岛素以后或饭前运动,以免低血糖。运动时要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以备低血糖时用。
       锻炼前后应有辅助放松练习。
         
       外出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尿病保健卡,卡上应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以防发生意外时别人能帮助处理。保健卡应放在明显的地方,外出活动时应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运动装要宽松,特别是鞋袜,不要磨破脚。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如大雾、寒冷的清晨等。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恶心、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应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近诊治。
       注射胰岛素部位尽量不参与剧烈活动,如注射胰岛素的大腿肌肉就不宜进行踏步机的锻炼等。
       6  运动治疗的禁忌症
       了解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高于14 mmol/L或低于3 mmol/L不宜运动。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有急性并发症的病人不宜运动,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急性感染等。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心肾功能衰竭、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下肢大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和严重高血压者不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则更加重要。世界糖尿病大会上多次强调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除饮食、药物治疗外,也包括运动治疗,但在现实临床上,运动治疗并未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除对其宣传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外,还应重视宣传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罗邦尧.2型糖尿病疾病进展与治疗达标[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7):2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