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颜红主任医师治疗心身疾病经验探析
作者:孔莉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心身医学 心身疾病 病因病机 病位 治疗方法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又称心理生理医学(Psychophysiological medicine)[1],是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与躯体相关的医学问题。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心身疾病成为医学界的新兴课题。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的《灵枢·口问》就有“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记载。心身疾病在中医中归于情志疾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包括癫、狂、脏躁、郁证、不寐及百合病。笔者搜集颜红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治疗心身疾病的临床心得,整理如下。
       1  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刺激过于强烈,或刺激时间过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致病。诚如《古书医言》所说:“忧悲焦心,积乃成疾”。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主要是指七情过极,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去平衡,五脏功能失去常态,气机不畅,运转失调。颜师指出,心身疾病总的表现为气滞不行,郁结不解,或气机逆乱,升降反作,甚至气郁化火,气滞血瘀。不同的情志刺激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理变化,但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情志病对人体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气机的升降失调,即《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  病源和病位新述
       情志之病,探其病源,立论多端,但总以郁、痰、瘀为主。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滞着而不去”且三者相互交杂,互为因果。颜师临床从三者论治心身疾病,常应手而效。颜师认为对于情绪变化,尤其是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人体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另外,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脾为生痰之源;胆主少阳,少阳为枢,故胆具有通达上下,在乎中和生化万物的功能,官居正中主裁决断。颜师通过大量的观察临床病例,发现心身疾病患者其发病过程虽然涉及五脏,但都会经历气机郁结、痰湿内生、郁久化热及气滞血瘀这一过程,故病位多在肝、脾、心、胆,证属本虚标实之证。
       3  辨证要点
       颜师治疗心身疾病首倡气血辨证。《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行以成”,“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因此,心身疾病首辨在气在血。另外,要辨脏腑病位,情志病位在五脏,但重在心肝脾,对胆这一较为特殊的腑,也不应忽视,这样才能在纷杂的诸多症状中,辨明病位,更好地运用治法。
       4  治疗方法
       六淫七情侵袭,气血阴阳乖违,或病久入络,血瘀气滞,皆使气血交结不解,治当理气化瘀,宣畅气机,调气活血,养血安神。据此颜师临床制定了中药-针灸-穴位离子导入三位一体的方法并加以心理疏导,从而多层次、多靶点整体调节机体紊乱的功能。
       颜红主任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畅郁汤剂、虑烦汤剂、定神汤剂及外用解郁汤剂等多个协定处方。其中畅郁汤剂重用柴胡、白芍、枳壳、黄芪、远志、菖蒲、郁金等中药,治以舒肝理气、安神解郁,主要用于肝气郁结型的郁证。虑烦汤剂主要采用栀子、淡豆豉、黄连、莲子心、远志、百合、磁石等为主药,治以疏肝理气、清心除烦,适用于肝郁化火型的郁证。定神汤剂主要采用青礞石、生龙骨、生牡蛎、黄芩、大黄、丹参、磁石、百合等中药,治以豁痰开窍,重镇安神之法,多用于痰气郁结型的癫证。
       在采用中药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取穴:四神聪、风池、内关、神门、合谷、三阴交、足三里以养心益脑、安神理气;百会、印堂穴电针治疗以镇静安神,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足三里采用温针灸,以期健脾和胃。自制解郁合剂在劳宫穴以直流电疗机(110 V~10 A)行穴位离子导入以起到宁心通络之功。
       采用药物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颜红主任坚持对病人进行一般的心理治疗。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倾听病人的病史,了解患病原因,取得病人信任。②理解、同情、关怀病人,使病人有知心朋友的感觉。③安慰、劝解病人,使其解除恐惧心理,打消其思想顾虑。④用科学知识解释,启发病人,使其走出疾病阴影而看到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经心理疗法的治疗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 斌,王效道.心身医学,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