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分时调营卫治疗非器质性失眠
作者:马赟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黄帝内经》中以营卫循行论人体之寤、寐,在此理论指导下,针对非器质性失眠患者采用独特的分时治疗方案,在半夏秫米汤的基础上,加入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在日间(尤以早上)以益卫补气为主,桂枝汤方中桂枝和白芍比例为2∶1,以推动卫气的运行,加强能量代谢;晚间进服滋阴养营药,以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比例为1∶2,在夜间以延长卫气在阴分运行而改善睡眠。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失眠 调和营卫
       Treat Insomnia by Harmonizing "Ying-Wei" in Different Time
       MA Yun 
       (College of TCM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
       Abstract:The circulation of "Ying" and "Wei" influencs people"s wake and sleep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refore a new treating method to insomnia is put forward. Gui Zhi Tang is added to Ban Xia Shu Mi Tang in order to harmonize "Ying and Wei". The proportion of Gui Zhi and Bai Shao used in Gui Zhi Tang is 2 to 1 after waking in the morning in order to reinforce Wei-qi, while the proportion is 1 to 2 before waking so as to grow Ying-yin.
       Key words:"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Insomnia;  Harmonizing "Ying-Wei"
       睡眠是一个生理性意识暂时中断的状态,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健康来自睡眠”是近年来对睡眠研究结果提出的新观点。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和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失眠的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现代常见疾病之一,睡眠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时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睡眠质量已成为衡量个体及群体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20世纪,对失眠症药物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镇定安眠类药物已具备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若长期应用仍可能对一些组织或器官造成损害,且用药剂量会逐渐增大、疗效却反而下降甚至耐药,此外药物的成瘾性和依赖性也是患者的顾虑所在。
       1  中医学治疗失眠现状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经典名方,历代医家或从肝胆论治,或从心脾论治,或从心肾论治等,对其的阐述也甚是详尽,认为失眠是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中药治疗失眠应遵循中医理论指导,重于内脏的调治,使脏腑功能归于正常[1]。所以,从中医药认识和治疗失眠来看,各医家认识角度不同,治疗法则各异,虽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优势,但证杂方多难以掌握,且从临床上看,绝大多数非器质性失眠的患者仅为失眠一症所苦而少有兼症,为临床辨证带来一定难度。故从总体来看,中医对非器质性失眠的治疗方法虽众,但仍难免有不得其要之嫌“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
       2  《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失眠观
       追本溯源,中医睡眠学说奠基于《内经》。《内经》中对人体寤、寐有着详细的阐述,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睡眠理论。高荣林等[2]认为中医睡眠学说包括睡眠的阴阳说、卫气运行睡眠说和神主睡眠说,3者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中医睡眠的独特理论体系。其中,阴阳说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人体睡眠醒与觉的基本原因;卫气运行说是阴阳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神主睡眠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其中,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更能体现中医独特的认识观。
       2.1  生理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出营卫运行与睡眠有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灵枢·口问》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又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见,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是人体寤、寐的基础。气行于阳则阳分之气充盛,阳主动,故昼日清醒少寤,精力旺盛充沛;气行于阴则阴分充盛,阴主静,故夜间目瞑安寝,安卧熟睡。由于青年人(少壮之人)营卫和调,运行正常,因此,“昼精而夜瞑”,肥胖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而瘦人“其肠胃小,皮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也。”
       2.2  病理人体若营卫不和就必然影响睡眠,如《灵枢·大惑论》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也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所以无论任何原因,只要影响卫气运行,或致营卫失和,运行逆乱,卫气夜间不能入于阴分,“常留于阳”,就会导致阴分虚而阳偏盛,使人夜间仍处于像白天那样的兴奋状态而难以目瞑安寝,出现睡眠不安或失眠。《景岳全书·不寐》中说“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3  治疗[3]
        《内经》中虽仅有十三方,却也涉及到治不眠之方——半夏秫米汤,该方是在《灵枢·邪客》中继论及卫气不得入于阴,阳盛阴虚所致之失眠时提出的,曰“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可见半夏秫米汤立意在于“阴阳和得”,即从和阴阳、行营卫入手治失眠。方中秫米,别名粟米、黄米、小米等,甘凉益胃,养营阴而利大肠,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半夏生于夏季之半,阳极之时,感一阴之气而生,有化痰蠲饮、祛邪降逆功用,故能导盛阳之气以交于阴分,邪去经通,阴阳和得,而失眠之证愈也。此方后世虽广泛用于因肠胃湿痰壅滞之失眠证,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然在临床上不乏运用半夏治失眠之经验,如李今庸教授便认为半夏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效果,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半夏茯苓汤、温胆汤、《小品》流水汤、半夏秫米汤等方中均有半夏,虽均为复方而不是半夏单味,但所主治的病证则是“失眠症”或兼有“失眠”之证,如瓜蒌薤白半夏汤正是因胸痹而多“不得卧”一证,即在瓜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入“半夏”一药而成方,由此看来半夏确能治疗失眠无疑。
       4  分时和调营卫治失眠
       综上可见,临床对于失眠症患者从调补营卫之法着手不仅有其理论根据,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营卫二气随着日夜阴阳升降而有规律的变化,是人体生命节律的一种反映。平旦阳气生,日暮阳气衰,营卫二气也随着发生相应地改变,即在昼夜的不同时间里,人的某些生理机能有盛衰的变化,其生理指标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因此,不同的时间,机体对针刺、药物等的敏感性有所不同,从而影响着治疗效果。
       在《内经》以营卫循行为基础的中医睡眠理论指导下,以药物辅助来调节人体营卫之气的循行,针对非器质性失眠患者采用独特的分时治疗方案,在半夏秫米汤的基础上,加入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代表方,其中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合营卫。如《金匮要略》即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目眩,后世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就宗此旨,然在临床治疗中如何依据营卫运行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如何从根本上调整机体自身营卫的正常循行,则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途径。于是考虑基于桂枝汤调营卫的方义,在临床上灵活调整桂、芍比例,以达到分调营卫的目的。如在日间(尤以早上)以益卫补气为主,桂枝汤方中桂枝和白芍比例为2∶1,以推动卫气的运行,加强能量代谢;晚间进服滋阴养营药,以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比例为1∶2,在夜间以延长卫气在阴分运行而改善睡眠。
       此种方案不仅能延长患者的夜间睡眠时间而且能提高睡眠质量,同时也立足于改善患者机体白天的功能状态,使患者白天的警觉性和注意力专心程度得到更大提高,这正是较为理想的安眠药物所应该具有的特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盖尔伯格博士说:“按正确时间服药,可使康复的速度加快一倍。”医生通过时间治疗法尽可能帮助患者建立与环境协调的自身节律,有助于更好地工作生活。因此,针对非器质性失眠,根据昼夜节律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杜蕾,马培奇.失眠症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制药信息,2004,20(5):14.
       
       [2]高荣林,徐凌云.中医睡眠学说及其科学内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16.
       
       [3]张登本.白话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3652,375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