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舒肝利胆排石丸的制备与临床观察
作者:齐俊英,魏晨玲,吴文博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医院 05005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舒肝利胆排石丸的制备工艺及质控方法;并观察其对胆石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质控采用薄层鉴别法;临床疗效采用将240例病患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中成药对照组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薄层色谱能检出枳壳、芦根、金钱草的特征斑点;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愈显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与中成药对照组比较,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质控方法稳定可行,舒肝利胆排石丸是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  舒肝利胆排石丸; 制备工艺; 质量标准; 胆石症
       舒肝利胆排石丸(现用名:金芦利胆排石丸)是我院的传统制剂(注册号冀药制字Z20051129),治疗胆石症临床效果十分满意。进一步开展对该制剂不同提取部位的药效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为了很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首先按新药研制的过程,对该制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又观察了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制备工艺
       1.1  处方金钱草30 g,郁金30 g,金银花30 g,芦根30 g,柴胡10 g,白芍15 g,川楝子10 g,枳壳10 g,槟榔(炒)10 g,延胡索(醋炙)10 g,姜黄10 g,石斛15 g,鸡内金(炒)15 g, 浮石10 g,大黄5 g等。
       1.2 制法 
       将上述药味中的金银花、白芍、炒槟榔等粉碎成细粉(过100筛)备用;其余的如金钱草、芦根等药味加水常规煎煮2次,第1次2 h,第2次1.5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止24 h,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所需比重(1.3),加入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60Co照射灭菌。用泛制法制丸,干燥,包装即得。
       1.3  质量标准
       1.3.1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丸;味微酸、苦。
       1.3.2  鉴别
         
       枳壳的鉴别:取本品20 g,研细,加甲醇2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辛弗林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醇-浓氨试液(13∶4∶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5%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芦根的鉴别:取本品18 g,研细,加三氯甲烷2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根对照药材1 g,加三氯甲烷10 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金钱草的鉴别:取样品15 g,研细,加甲醇-水(1∶1)30 ml,超声处理20 min,滤过,滤过蒸干,残渣水10ml,再加稀硫酸约0.5 ml, 超声处理20 min,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30 ml/次,合并醋酸乙酯液,浓缩至约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毫升含0.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3.3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2005年版《中国药典》有关的各项规定。
       2  临床疗效观察
       2.1  病例资料观察病例共24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00例,胆石利通片对照组100例,熊去氧胆酸组40例,3组在性别、年龄、 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1  西医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及查体时有胆囊区压痛,右侧腹肌紧张,莫非氏征阳性,肝胆同位素扫描或肝胆管造影或超声波检查,可见结石。
       2.1.2  中医辨证标准
       肝胆气滞: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痞满,胸闷不舒,嗳气欲呕;不思饮食,大便不稠,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缓或弦细。
       
       肝胆火热:右胁灼痛拒按,脘腹胀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欲饮食,便秘尿赤,或目黄、身黄,舌红苔黄燥或有芒刺,脉弦滑数或洪数。
       
       肝胆湿热:右上腹剧烈疼痛急发,甚则胁下触及包块,胸腹满痛,恶心,呕吐黄苦水,恶寒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赤黄,大便不爽,或现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热毒炽盛:除具有肝胆火热,湿热症外,且有右胁剧痛难忍拒按,喜右侧蜷卧,高热寒战,烦躁不安等。热入营血,则可神昏谵语,痉厥,甚至鼻衄、呕血、黑便、尿血、肌肤出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2.1.3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2.1.4  排除病例①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坏疽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胆管炎、胆囊穿孔腹膜炎者。②经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0.5 cm,胆总管结石>1.0 cm,肝内胆管结石>0.5 cm,以及胆囊管、胆总管的下端、肝内胆管有器质病变而狭窄者。③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及哺乳妇女,对本药过敏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舒肝利胆排石丸,9 g/次,3次/d,饭后温水送服。②中成药对照组予胆石利通片(山东步长制药,z10970036)6片/次,3次/d。③西药对照组予熊去氧胆酸片 150 mg/次,3次/d。
       2.2.2  观察方法
       对纳入观察病例患者,详细填写“临床疗效观察表”,及时记录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的变化和结石大小的变化(B超)。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2.2.3  疗效标准用药1~2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结石消失为临床治愈;用药1~2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学像检查结石明显见小,达1/2以上为显效;用药1~2疗程后,症状和体征减轻,影像学检查结石较治疗前见小为有效;用药1~2疗程后,症状和体征变化不大,影像学检查结石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
       2.2.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3  结果
       2.3.1  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3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组治愈率、显效率经χ2检验,χ2=14.56,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优于西药组。治疗组与中成药对照组治愈率经χ2检验χ2=5.63,P<0.0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3.2  安全性治疗期间未见患者异常加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结胸”“黄疸“等病范畴。胆石症的形成,是因肝气郁滞,胆汁失于疏泄,少阳经脉不利,郁而化火或嗜食肥甘,积湿生热,火热熏蒸,煎熬胆汁,聚而生石,胆络被阻,不通则痛以致胁痛纳差,甚者黄疸。故胆石症是以湿、热、淤三邪交织为患,病位在肝胆,病情属肝气郁结之实证。因此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为主。方中以柴胡疏肝理气,枳壳理气和中,金钱草、芦根、金银花清热解毒利湿,消炎利胆,郁金、白芍、元胡、川楝子、姜黄行气活血缓急止痛,浮海石、鸡内金化坚消石化痰健胃,大黄、槟榔消积通便,由于上述药物大多为苦寒攻伐,耗气伤阴之品,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又配伍了石斛养胃生津,所以诸药配伍合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之功。使肝气得疏、气滞得除、湿得除、炎得消 、结石得化、胆络得通,病得治而无副作用。
       
       舒肝利胆排石丸是由名老中医的验方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临床效果十分肯定。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药效或不同部位的药效研究,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若将其研制成中药复方新药(三类)或有效部位新药(二类),在为患者消除病痛取得社会效益同时,也定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文博,魏晨玲,齐俊英.对中药复方不同提取部位的相关研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7,28(3):7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VIB.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