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川芎嗪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作者:杨彦,谢春光,韩斌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单侧肾切除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 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正常手术组,贝那普利(Lotensin)组,川芎嗪高、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按组别分别予贝那普利1.7 mg/(kg·d)、川芎嗪150,50 mg/(kg·d)灌胃,共12周。实验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测定尿微量蛋白排泄(UAER);治疗12周,测定各组大鼠血清FPG,BUN,Scr,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管间质TGF-β1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UAER 进行性升高,FPG,BUN,Scr明显升高 (P<0.01;P<0.05),肾小管间质TGF-β1表达明显增加(P<0.01)。川芎嗪高剂量组大鼠UAER明显降低,FPG,BUN,Scr下降,肾小管间质TGF-β1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能下调DN大鼠肾小管间质TGF-β1表达,缓解肾小管间质损害,从而达到对DN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川芎嗪 糖尿病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1 病理
       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DN发生的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涉及到一系列分子事件和组织学改变,特别是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机制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其病理生理作用,导致系膜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增厚和系膜区扩张,促进DN的发生。DN时TGF-b1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升高与肾功能不全、系膜细胞增生和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参与了DN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1,2]。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临床研究证实川芎嗪对DN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但是否为通过干预DN肾小管间质损害,减少TGF-β1表达,进而达到其治疗目的,尚无报道。本研究即采用单肾切除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观察川芎嗪对其小管间质损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干预,为其防治DN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60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重量200~220 g。所有大鼠置于空气流通,温度18~25℃,湿度40%~70%的环境中,给予12 h光照,自由进食、饮水。标准化饲养房笼子驯化喂养1周,实验前禁食1 d。
       1.2  药品与试剂 
       盐酸川芎嗪片(50 mg/ 片)由北京市燕京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1964);贝那普利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514);STZ购自Sigma公司;鼠抗人TGF-β1单克隆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动物模型及分组 
       1.3.1  糖尿病肾病模型的建立 
       将60只大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常规消毒,从距右脊肋骨1.5 cm处斜向外方切口,于腹膜外暴露肾脏并剥离肾脏周围的脂肪组织,行右侧肾脏切除术。整个手术过程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2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正常手术组(n=12)和糖尿病模型组(n=48)。糖尿病模型组于禁食12 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STZ(纯度99.7%),临用前将STZ溶于0.1 mol/L,pH 4.2的无菌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中,终浓度为1%(冰浴中新鲜配制,随配随用),按60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单次腹腔内注射,72 h后,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浓度>16.7 mmol/L,尿糖阳性(与正常组比较P<0.05),确定造模成功。
       1.3.2  分组及治疗 
       将造模成功糖尿病模型组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12),贝那普利对照组(n=12),川芎嗪低剂量组(n=12),川芎嗪高剂量组(n=12);另设正常手术组12只,共5组动物。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按组别每只分别予以贝那普利1.7 mg/(kg·d),川芎嗪50,150 mg/(kg·d),生理盐水灌胃2 ml,共12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空腹血糖(FPG)、肾功能[包括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测定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与第12周,采用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2  UAER测定  
       于治疗第4,8,12周各检测1次。
       1.4.3  肾脏病理学观察 
       于实验第12周将大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后,常规消毒,于腹膜外暴露肾脏并剥离肾脏周围的脂肪组织,摘取肾脏,常规固定,HE染色。
       1.4.4  肾间质TGF-β1蛋白表达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肾组织常规脱蜡水化,3%H2O2甲醇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用微波暴露抗原,封闭内源性生物素;滴加1∶10正常兔血清,10%小牛血清蛋白室温下孵育2 h,封闭非特异性抗原。滴加兔抗大鼠TGF-β1单克隆抗体(1∶200),4℃过夜。滴加生物素化二抗IgG(1∶200),37℃ 40 min;洗涤后室温下滴加DAB显色液,镜下控制显色时间。苏木素复染、1%盐酸酒精分化。常规脱水、透明、封片。实验均采用删除第一抗体作内阴性对照。在光镜200×视野下,随机选择10个视野,用Mias-2000图形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1.4.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肥大指数(肾重/体重)及血清生化变化   第12周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肥大指数明显增高(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肾脏体积、重量及肥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以川芎嗪高剂组下降最明显(P<0.01)。第12周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PG,Bun,Scr明显增高(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FPG,Bun,Sc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1~2。表1  各组大鼠肾重、体重及肥大指数比较(略)
       表2  各组大鼠FPG,BUN,Scr比较(略)
       2.2  各组大鼠UAER变化 
       与正常手术组比较,造模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模型组UAER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UAER均有下降(P<0.05或P<0.01);与贝那普利对照组相比,在第12周,川芎嗪高、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治疗组UAER不断上升,但在第8周和第12周UAER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见表3。表3  不同时期各组大鼠UAER比较(略)
       2.3  光镜观察  
       HE染色正常组未见异常;模型组可见肾间质明显灶性炎症分布和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明显扩张,基底膜明显增厚。用药各组上述病理改变均不同程度地减轻。尤其是川芎嗪高剂组仅见基底膜稍有增多,炎症不明显。
       2.4  肾间质TGF-β1蛋白表达 
       大鼠在造模后肾间质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大鼠肾间质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川芎嗪各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4。表4  TGF-β1阳性物质在肾小管间质表达(略)
       3  讨论
       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模型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常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但保留双肾的STZ糖尿病大鼠往往在很长时间后(6~9个月)才可以见到类似人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而人为切除单侧肾脏的造模方法可造成对侧肾脏高滤过和肥大,在此基础上给予STZ直接诱导DN,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糖尿病的肾脏病理改变,缩短了造模时间,有利于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作用的研究[4]。本实验结果表明,DM大鼠成模4周后,24 h尿蛋白排泄率即显著增加,肾小管扩张,基底膜增厚,说明单肾切除联合腹腔注射STZ致糖尿病大鼠在4周时已出现DN肾脏病理改变,模型制备成功。
       
       TGF-β1在肾脏表达最多,它是DN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控机制发生在基因转录及翻译后水平。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已证实DM时,高血糖、糖基化终末产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脂代谢异常等因素均可使TGF-β1生物活性升高[5],进而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小管上皮细胞,控制其增殖和凋亡,调节基质合成和降解,激发免疫炎症反应,参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发生。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有:①促使肾脏肥大。TGF-β1能阻止肾小管上皮细胞从 G1期过渡到S期,但RNA、蛋白合成增加,从而表现为增殖抑制、细胞肥大。②诱导细胞外基质(ECM)蛋白合成;阻止新合成的ECM降解;增强细胞表面ECM受体-整合素的表达,加强细胞与基质黏附增强,促使ECM沉积。③TGF-β1过度形成或活性升高是肾脏纤维化过程中的最终调节因子,它具有强烈促纤维化作用。以上均表明,TGF-β1参与了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发生、发展,而拮抗它的活性可阻止DN间质损害发生,延缓病情发展,这为DN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治疗价值。
         
       川芎嗪又名四甲基吡嗪(TMP)是从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和拮抗钙离子等药理作用,对DN有很好的疗效。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抑制血小板激活与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氧化等方面,而对于DN状态下肾小管间质损害及TGF-β1的表达是否有干预作用,仍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在DN大鼠造模后第4周即出现大量蛋白尿,并且其肾间质中TGF-β1表达均明显增强,而经TMP治疗后,肾间质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蛋白尿排泄减少,TGF-β1表达明显下调,表明TMP能通过减轻DN肾间质损害,减少蛋白尿排泄,降低肾间质中TGF-β1表达,从而发挥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n S, Vander Ceest RN, Verhagen NA, et al. Seceetion of collogen type Ⅳ by human renal fibroblasts is increeased by high glucose via a TGF-bata-independent pathwa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4,19:1694.
       
       [2]Micahi, Thorp, DO.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处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07.
       
       [3]邵倩,陈福琴. 川芎嗪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2):739.
       
       [4]邢淑丽,郑君芙,黄文政. 单侧肾切除STZ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动物模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6,15(6):643.
       
       [5]肖新怀,陈 澍. 拮抗转化生长因子 β活性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6(10):72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