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天竺桂叶挥发油的提取及抗炎活性研究
作者:蔡建秀, 吴文杰, 陈晓梅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化生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研究天竺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抗炎活性。方法通过蒸馏法,探讨天竺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测其精油的得油率,并且通过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肿的影响、对小鼠蛋清致足跖肿胀的影响和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等急性毒性实验测定天竺桂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天竺桂叶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加水量4倍,浸泡时间6 h;毒性实验表明天竺桂叶片挥发油对机体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天竺桂具较好的抗炎活性,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所致的发热、关节红肿等。
       【关键词】  天竺桂 挥发油 提取 抗炎
       天竺桂[1~3]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樟科樟属植物。又名天竺桂、山肉桂、土肉桂、野桂,以树皮和叶入药。木材含精油、丁香酚、芳樟醇、α-水芹烯、对伞花烃等。常绿乔木,高达7~10 m。叶互生或近对生;柄长2~4 cm;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6~12 cm,宽2~3 cm,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白绿色,主脉离基三出,枝、叶均有肉桂香气。夏季开淡黄色花,数朵成伞形花序生于当年枝叶腋,花序梗长于叶柄;花径4 mm,花梗长约7 mm;花被深6裂,广卵形,内面有短毛;雄蕊12个,4轮,最内一轮退化。桨果椭圆形,长1.3 cm,成熟时黑色。花期6月,果熟期12月。
       天竺桂树姿蔚秀,树皮和叶散发怡人香味,为良好的观赏树、保健树以及营造混交林和隔离防护林的树种。产于我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湖北东南部、江西、福建和台湾等地。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目前对于挥发油的提取实验已经有了很多的报道[4],但是尚未见对于从天竺桂中提取挥发油及毒性实验的报道。笔者将利用正交法测定天竺桂叶片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比较哪种工艺得油率高,并进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天竺桂叶片,采自泉州师范学院崇福校区实验楼前,洗净后自然阴干。
       1.2  动物 
       ICR清洁级小鼠(购自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雌雄各半,重量20~22 g。
       1.3  试剂与仪器
       牛黄解毒片(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伊文思蓝(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蛋清,生理盐水,醋酸。电热套(KDM型)、电子天平、粉碎机(FZ102型)、灌胃器,注射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V-1100型分光光度计。
       2  方法
       2.1  天竺桂叶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的测定
       2.1.1  提取方法取自然阴干的天竺桂叶片粉末50 g(各3份),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含油量。步骤如下[5]:将称重的50 g样品装入烧瓶中,加入水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浸泡一定时间,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 mm处为止。放置1 h以上,再开 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2.1.2  筛选指标 以所提取挥发油的量(体积)为本提取工艺条件的筛选指标,可直接由挥发油测定仪读取。
       2.1.3  考察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根据预实验,选择加水倍数、浸泡时间及提取时间等可影响挥发油提取量的条件为考察因素。由此, 以加水倍数(A)、浸泡时间(B)、蒸馏时间(C)3因素3水平,按L9(34)正交实验法安排实验[6]。结果见表1。表1  正交实验设计(略)
       2.1.4  正交实验及结果 
       根据表1,按其设计的条件和方法,分别提取挥发油,读取挥发油刻数。结果见表2。表2  正交实验结果(略)
       2.2  天竺桂叶挥发油抗炎实验[7]
       2.2.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小鼠16只,体重20~22 g,随机分成4组。天竺桂挥发油高剂量组2 ml·kg-1,低剂量组1 ml·kg-1,阳性对照组(牛黄解毒片5 mg/只)及空白组(生理盐水每只0.3 ml),给药1次/d,连续3 d。末次给药1 h后分别将20 μl二甲苯涂于小鼠右耳反正两面,左耳不涂作为对照,45 min后处死小鼠,用直径4 mm打孔器打下左右耳,分析天平称重,左耳做对照,计算肿胀率。结果见表3,图1。表3  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略)
       2.2.2   对蛋清致小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小鼠16只,体重20~22 g,随机分成4组。天竺桂挥发油高剂量组2 ml·kg-1,低剂量组1 ml·kg-1,阳性对照组(牛黄解毒片每只5 mg)及空白组(生理盐水每只0.3 ml),每天1次给药,连续3 d。末次给药1 h后,在小鼠右足跖部皮下注射10%蛋清液50 μl,3 h后处死小鼠,沿踝关节的标记线剪下双足,称重,计算肿胀率。结果见表4,图2。表4  挥发油对蛋清致小鼠足跖肿胀的影响(略)
       2.2.3  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小鼠12只,体重20~22 g,随机分3组。天竺桂挥发油高剂量组2 ml·kg-1,低剂量组1 ml·kg-1,空白组(生理盐水每只0.3 ml),1次给药/d,连续3 d。末次给药1 h后,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液0.1 ml·10 g-1,随后在腹腔注射0.6%冰醋酸液0.2 ml,30 min后拉颈处死小鼠,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收集洗液调整最终体积为10 ml,离心15 min(3 000 r·min-1),取上清液在590 nm处测其吸收度A值。结果见表5,图3。表5  挥发油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略)
       3  结果
       3.1  最佳提取工艺的条件表2说明各因素对提取结果影响的程度依次为A>C>B。其中加水量对挥发油得量影响最大,由此得出提取工艺的最佳搭配为A1B2C2即用4倍量水,浸泡6 h后提取挥发油4 h。
       3.2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验证[8,9]根据以上分析的提取工艺最佳搭配进行挥发油的提取,选取得油率相近的两组即A1B3C2与A3B2C2重复3次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见表6。表6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验证结果(略)
       由上表结果证明采用前分析的最佳搭配提取挥发油得量最高。综合实验时间等因素考虑,最后选定提取工艺的方案为:A1B2C2。
       3.3  天竺桂挥发油的抗炎实验分析本毒理研究证明,天竺桂叶片挥发油不仅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小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而且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表明其对炎症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本文的研究为天竺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4  讨论
       适当加长提取时间有利于提取,但不是越长越好,应以馏出液无挥发油馏出为度(本实验4 h馏出液已基本无油馏出),否则浪费时间和能源,还增加了挥发油损失的机会。
       
       同一种芳香植物中,其精油含量高低及成分的差异也与植株年龄,不同生长发育期,生长季节,立地条件等因素有关[1]。在本实验中,由于论文时间关系,没有对太多因素进行实验,只选取一个月份作为提油对象,可以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研究。
       由于炎性渗出引起组织水肿,这不但会导致炎症局部形态膨胀,体积增大,而且会使发炎器官的重量增加,测定炎症程度的容积法和重量法就是根据此病理特征建立起来的。给小鼠的耳廓涂抹二甲苯引起耳肿胀,采用重量法测定耳肿胀程度,结果灌服挥发油的小鼠其耳片的增重值显著小于空白组。给小鼠足跖部皮下注入蛋清引起其足和踝关节肿胀,用重量法测定其肿胀程度,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灌服挥发油的小鼠其足肿胀度显著小于空白组。两种致炎剂造成的急性炎症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的炎症程度均比空白组轻,由此可见挥发油对急性炎症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
       伊文思蓝染料颗粒不易透过血管壁,而在炎症区域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大,染料颗粒透过率大大提高,所以根据染料透过的量可以间接判定血管的通透性。从表5的空白组可以看出,醋酸在腹腔内会刺激血管通透性增加,事先注入血中的伊文思蓝染料颗粒大量渗透到腹腔,使冲洗液的吸光度明显增大。事先给动物灌服挥发油可以减小其腹腔冲洗液的吸光度,说明挥发油能够降低炎症组织的血管通透性[10]。
       挥发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使用得越来越普遍,除了本实验我们研究的天竺桂挥发油有抗炎作用外,其他挥发油还具有抗过敏、酶抑制、抗突变、抗微生物、抗癌、抗病毒、驱虫、抗氧化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等药理活性并在医学方面有多种用途[11]。如华荠苎挥发油能明显抑制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12];Ferda Candan等[13]人研究发现Achillea millef olium subsp.millef olium Afan.的挥发油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金岳,安鑫南.植物精油和天然色素加工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15.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02.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770.
       
       [4]庞兆信.我国的樟树和樟油的开发展望[J].香料香精化妆品,1998 ,2: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第1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48(附录).
       
       [6]杜荣骞.生物统计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0.
       
       [7]李庆.秦艽醇提液的抗炎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9):63.
       
       [8]王建英,施长春,朱婉萍,等. 金华佛手挥发油抗炎及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2):47.
       
       [9]富志军, 陈 进,卢云东. 藏茴香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6,4:26.
       
       [10]王文魁,沈映君,齐 云,等. 辛夷挥发油的抗炎作用[J].中国兽医科技,2000,30(9):30.
       
       [11]滑艳,邓雁如,汪汉卿.各种挥发油的药理活性及在医学方面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5):467.
       
       [12]严银芳,杨小清,王 丹,等.华荠挥发油对几种病毒的抑制作用[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0,20(6):526.
       
       [13]Ferda Candan,Mehmet Unlu, Bektas Tepe,et al.Antioxidant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and methanol extracts of Achillea millefolium subsp.millefolium Afan(Asteraceae)[J].Journal of Ethnop harmacology,2003,87:21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