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33例临床观察
作者:钟宏量,蒙珊    
作者单位: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国医堂,广西 南宁 53001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使用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内服维生素C片、维生素E胶囊。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结合穴位埋线疗法对黄褐斑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黄褐斑 中药内服 穴位埋线
       黄褐斑是皮肤科的疑难病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肝斑”“黧黑斑”范畴,又称“蝴蝶斑”,是一种慢性、淡褐色色素沉着斑,主要限于两颊和前额部位,多对称分布形似蝴蝶,常见于健康的青中年妇女,对面容影响较大。临床上所见本病大多病因不明,且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0-07~2007-08采用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
       1.2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肝脏、心血管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4周内曾系统治疗过;治疗期间中止治疗或更换药物、方法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一般资料65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年龄25~47岁,平均34.5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6年,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16例,肝肾阴虚型11例,脾胃虚弱型6例;病情程度(按评分方法和标准计[1] 。皮损面积评分:无皮损为0分,皮损面积<2 cm2为1分,皮损面积2~4 cm2为2分,皮损面积>4 cm2为3分。皮损颜色评分:正常颜色为0分,淡褐色为1分,褐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总积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总积分<3分者为轻度;3~5分者为中度;≥6分者为重度 ):轻度8例,中度19例,重度6例。对照组32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3.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4年;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15例,肝肾阴虚型10例,脾胃虚弱型7例;病情程度:轻度9例,中度16例,重度7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年龄、病程、证型比较例(略)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内服主方当归10 g,川芎6 g,白芍10 g,生地10 g,红花6 g,王不留行10 g,白芷10 g,皂角刺10 g,白茯苓15 g,白术10  g,甘草6 g。肝郁气滞型加郁金10 g,川楝子10 g;兼见腑热便秘加生大黄10 g,莱菔子12g;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2 g,夜交藤12 g;伴口干舌燥加花粉12 g,葛根15 g;脾胃虚弱型加党参12 g,山药10 g。1剂/d,水煎分两次服。
       2.1.2 穴位埋线主穴:双侧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肝郁气滞型加太冲,兼见腑热便秘加大肠俞、天枢。肝肾阴虚型太溪,脾胃虚弱型加中脘、气海。
       2.2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C片200 mg/次、维生素E胶囊100 mg/次,3次/d。治疗3个月进行统计学处理。
       2.3  疗效评估标准
       2.3.1  评分方法和标准 
       皮损面积评分:0分为无皮损,1分为皮损面积<2 cm2,2分为皮损面积2~4 cm2,3分为皮损面积>4 cm2。
       皮损颜色评分:0分为正常肤色,1分为淡褐色,2分为褐色,3分为深褐色;总积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治疗后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2.3.2  疗效标准 
       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8为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5为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3为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指数下降≤0为无效。
       3  结果
       3.1  3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及下降指数比较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及下降指数比较(略)
       
       采用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ΔP<0.05,有显著性差异;下降指数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2  3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及下降指数比较(略)
       4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各种因素耗损肝肾阴精、亏损脾气,最终导致气滞血淤,不能上荣于面而生褐斑,其总的病理机制为冲任不调,血滞、血虚[2]。故调冲任、行气活血、化淤消斑乃是治疗本病之总法。方中四物汤以当归、川芎理气行滞、活血化瘀、养血通脉,白芍养血柔肝化斑;生地清热凉血,而达滋补肝肾,和营血,调冲任之效,使肝肾精血充盈,冲任调畅,为治疗面部色斑的基础方;红花、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通经,皂角刺兼能搜风排毒;白术、白茯苓、甘草健脾补中,加用白芷滋润肌肤,并取其芳香疏风,引药上达颜面。肝郁气滞加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肝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滋养肝肾;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宁心安神;口干舌燥加花粉、葛根清热生津;腑热便秘加生大黄、莱菔子行气通便;脾胃虚弱型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且白茯苓、白术、白芍为曾记载于明代《医学入门》的“三白汤”,有益气补血、美白润肤之效。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是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和机理复杂,酪氨酸酶是黑素生成途径中的主要限速酶[3],酪氨酸酶在黄褐斑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方中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红花、白茯苓、白芷、白术、甘草均具有调节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4~7]。各药合用还能调节机体内分泌,达到祛除黄褐斑的作用。
       
       穴位埋线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这种刺激强度随着时间由强变弱,产生先泻后补的效果,从整体上对阴阳进行调节,恢复患者机体的“阴平阳秘”[8]。穴取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合肝俞、脾俞、肾俞共同调补肝、脾、肾三脏,合谷善理口面之疾,足三里为胃经之要穴,能理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配穴,共同发挥养血疏肝、滋补肾阴、健脾益气之功效,从而调理脏腑精气,消除黄褐斑,且埋线疗法1次/周,简便易行,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及时间,从而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同时,应嘱患者治疗期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分忧虑和过劳,尽量避免日光照射,少食酱油、酱菜、烟、酒、咖啡等含色素的食物,忌食辛辣食物。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66.
       
       [2]郭子光.现代中医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2.
       
       [3]Kubo I,Yokokawa Y,Kinst-Hori I,Tyrosinase inhibitors from bolivan medicinal plants[J].Nat Prod,1995,58(5):739.
       
       [4]郑虎占,董泽宏,佘 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56.
       
       [5]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4.
       
       [6]刘之力,涂彩霞,史月君,等.54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3):257.
       
       [7]邓燕,杨柳.中药对黑素细胞及酪氨酸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3,35(5):72.
       
       [8]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