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连翘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会敏, 王四旺, 王剑波, 谢艳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33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回顾了国内外对连翘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制备工艺、成分分析、药理作用,表明连翘挥发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连翘 挥发油 提取方法 包合工艺 成分 药理作用
       连翘为木樨科连翘属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 ) Vah.l的干燥果实,具清热解毒之功效。连翘药材分为青翘与黄翘,秋季连翘果实初熟尚呈绿色时采集为青翘;秋季果实完全成熟后采集为黄翘。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 在连翘心中含量达4%以上,平均可达3.8%[1]。本文对连翘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制备工艺、成分分析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综述如下。
       1 连翘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笔者[2]对青翘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与超临界CO2萃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自的优选条件,即前者为加水量12倍、蒸馏时间6h,粉碎度为不粉碎,优选条件收油率平均为3.07%;后者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32℃,分离I压力6.6MPa,分离I温度30℃,粉碎度为2.0 mm,优选条件收油率平均为7.89%。王鹏等[3]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对连翘进行提取并分离挥发油,挥发油提取率为4.23%。王鹏等[4]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连翘挥发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即萃取压力解析釜I为30 MPa,温度为35℃,解析釜Ⅱ压力6.7 MPa,温度50℃,粉碎度0.55 mm,最高收率为1.18%。
       2 连翘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王守愚等[5]采用β-环糊精(β-CD) 对挥发油进行了包合实验, 确定了连翘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最佳工艺即连翘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时间为6 h;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即β-CD和挥发油的比例为8∶1,包合物温度40℃,包合时间60 min。王七根等[6]通过3种包合方法的比较,饱和水溶液磁动搅拌法的挥发油利用率较高,研究表明使挥发油粉末化后,能增加挥发油的溶解性,降低其挥发性;稳定性考察表明,包合后能大大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挥发油的利用率。
       3 连翘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刘国声等[7]对连翘种子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气-质色谱-计算机联用分析,又用减压分馏、柱层折等方法提取分离了连翘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并测定了其主要成分的百分含量,即α-蒎烯15.79%,1-β-蒎烯60.2%,伞花烃3.5%,芳樟醇6.0%。卫世安等[8]对连翘种子和果皮中的挥发油进行了研究,共鉴定了19个成分,含量在5%以上的主要成分是β-蒎烯、α-蒎烯和松油烯-4-醇,果皮和种子中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32%~0.37%(ml/g)和3.3%~4.0%(ml/g),两者的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徐植灵等[9]通过气-质联用所鉴定连翘水蒸馏成分的含量占全油的93.37%;相对百分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β-蒎烯(29.25%)、香桧烯(19.5%)、α -蒎烯(11.85%)和松油烯-4 -醇(6.47%)。石素贤等[10]从连翘果实中蒸出挥发油,收油率0.2%;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出23个峰、并用气-质色谱法鉴定了其中19个成分,主要成分依次是β-蒎烯(76.27%)、α-蒎烯(15.11%)、水芹烯(1.55%)、对聚伞花烯(1.20%)、芳樟醇(1.08%)等。何新新等[11]分析了不同产地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孙杰等[12]采用毛细管气-质色谱法对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200多个峰,共确认了其中90种成分,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1.92%。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烯烷类,各成分的质谱图与标准谱对照鉴定了90个化合物中多数为单萜、单萜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成分有β-蒎烯、柠檬烯、孟二烯等。连翘挥发油含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占所鉴定成分含量的61.20%,烷类为17.34%,醇类为13.16%,醛类为11.88%,酯类为0.67%,检出氮化合物占全油含量1.02%,氯化合物占全油含量0.55%。郝旭亮等[13]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所提连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一致,均为β-蒎烯、α -蒎烯和桧萜;4(1-异丙基)-苯甲醇和2(4-异丙基 )-苯甲醇两成分为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所得,其余成分两种方法均可提出,含量略有差异,并首次从连翘中得到桧萜、反-松香芹醇、香桃木醇等成分。王鹏等[4]通过超临界CO2萃取连翘挥发油的正交试验和GC-MS分析,从连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中鉴定出21种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主要成分为 α-蒎烯、β-蒎烯、萜品醇-4、α-萜品醇、苯甲醇等。武建芳[14]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连翘挥发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分出约400 种组分,其中匹配度大于800的组分有220种;醇类46种,酮类41种,醛类19种,醚类13种,酸类和酯类共29种,烃类43种,含杂原子的物质有29种,其中以含氮的杂原子为主;在这220种组分中,有66种物质的体积百分含量大于0.02%,总体积含量为90.17%。用体积定量法对连翘挥发油进行了定量,结果表明单萜与单萜含氧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鉴定了56个化合物,其中多数为单萜、单萜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4连翘挥发油的药理作用
       马振亚等[15,16]药理实验证明连翘挥发油抗菌抑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在鸡胚内能抑制流感病毒亚甲型、副流感仙台株的增殖。卫世安等[8]药理实验证明连翘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魏希颖等[17]利用滤纸片法观察到不同浓度连翘种子挥发油对啤酒酵母、产黄青霉以及黑曲霉的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杀菌浓度即啤酒酵母为3.91×10-6ml·ml-1,产黄青霉为7.81×10-6 ml·ml-1,黑曲霉为3.13×10-5ml·ml-1;发现连翘种子挥发油对猪油具有促进其氧化的作用。郭际等[18]探讨了连翘挥发油抗炎作用,连翘挥发油0.24 ml·kg-1,0.12 ml·kg-1有明显的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作用;连翘挥发油0.24 ml·kg-1有明显的对抗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作用,而0.12,0.06 ml·kg-1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也有一定的对抗趋势,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连翘挥发油0.24,0.12 ml·kg-1有明显的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作用;连翘挥发油0.24 ml·kg-1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胸膜炎模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连翘挥发油0.24 ,0.12 ml·kg-1对油酸所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连翘挥发油0.24 ml·kg-1有明显的抑制大鼠棉球肉芽形成的作用。证实连翘挥发油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和组胺、五胺色胺的释放有关。魏希颖等[19]运用普通营养琼脂和M-H琼脂两种培养基评价了不同浓度的连翘挥发油的抑菌作用;发现连翘挥发油在M-H 培养基上抑菌效果优于普通培养基,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为显著。连翘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a-蒎烯,实验证明β-蒎烯具有抗大肠杆菌O157作用[20],对回肠具有解痉挛[21]、抗炎、抗氧化作用和雌激素样活性[22],具有抑制局部膜电位作用[23];α-蒎烯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胞壁中的几丁质、多糖及胞膜上麦角固醇和核酸DNA及RNA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24,25]。周建娅等[26]探讨了α-蒎烯对人单核细胞THP-1细胞株核因子-кB (NF-кB)核转位活化的影响,发现①a-蒎烯预处理可预防性抑制LPS刺激引起的NF-кB核转位活化,且呈剂量依赖性;②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检测方法,可以从形态学上直接观察细胞中NF-кB活性状态。
       5 展望
       综上所述,连翘挥发油提取工艺主要是水蒸气蒸馏与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合处理后其性质更稳定,也便于贮存和运输。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β-蒎烯、α-蒎烯等。它们的主要药理活性是抗菌、抑制病毒等作用。现在正值国家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在加快发展中医药的形势下,由于连翘在我国的资源丰富,连翘挥发油必将获得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阴 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356.
       
       [2]肖会敏,王四旺,谢艳华,等.两种提取青翘挥发油工艺的比较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6):1512.
       
       [3]王 鹏,张忠义,吴惠勤. 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对连翘挥发油的提取分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4):253.
       
       [4]王 鹏,张忠义,吴惠勤. 超临界CO2萃取连翘挥发油的正交试验和GC-MS分析[J]. 分析测试学报,2002,21(7):34.
       
       [5]王守愚,徐淑卿,史公良,等.β-环糊精包合连翘挥发油的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6,28(6):908.
       
       [6]王七根,谢碧海,黄慧烽. 连翘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5):56.
       
       [7]刘国声,刘继先,方洪钜,等.连翘种子挥发油的化学研究[J].植物学报,1984,26(6):672.
       
       [8]卫世安,贾彦龙.连翘果皮和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2,12(6):329.
       
       [9]徐植灵,番炯光,吉 力,等. 连翘挥发油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1):14.
       
       [10]石素贤,何福江.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10.
       
       [11]何新心,王伊鹏,吴 忠,等.不同产地连翘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0,23(7):397.
       
       [12]孙 杰,姚 健,达文燕,等.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7:77.
       
       [13]郝旭亮,刘 霞,傀 艳,等. 两种方法提取连翘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的比较[J]. 中成药,2002,24,24(7):534.
       
       [14]武建芳,路 鑫,唐婉莹,等.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用于连翘挥发油的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50.
       
       [15]马振亚.连翘种子挥发油抗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新医药,1980,9(11):51.
       
       [16]马振亚.连翘种子挥发油对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和葡萄球菌在家兔血液中消长的影响[J].陕西新医药,1986,1(4):16
       
       [17]魏希颖,周晓霞,马海波. 连翘种子挥发油抑真菌及在猪油脂酸败过程中的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5):625.
       
       [18]郭 际,沈映君,解宇环. 连翘挥发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 (3):136.
       
       [19]魏希颖,金 品,左海艳. 两种不同培养基对连翘种子挥发油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4,27(1):44.
       
       [20]AKIKO TAKIKAWA, KEIKO ABE, MAKIKO YAMAMOTO,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utmeg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J]. J Biosci Bioeng. 2002,94(4),315.
       
       [21]Sadraei, H., Asghari,G. R., Hajhashemi, V., Kolagar,A.,and Ebrahimi,M.: Spasmolytic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and various extracts of Ferula gummosa Boiss on ileum contractions[J]. Phytomedicine ,2001,53,370.
       
       [22]Perry,N. S., Houghton,P. J.,Sampson, J.,Theobald,A. E.,Hart, S., Lis-Balchin,M., Hoult, J. R, Evans, P.,Jenner,P.,Milligan,S.,and Perry, E. K.. In vitro activity of S. Zavandulaefolia (Spanish sage) relevant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J]. J. Pharm. Pharmacol.,2001,53,1347.
       
       [23]Uribe,S., Bamirez,J.,and Pena,A.: Effects of beta-pinene on yeast membrane functions[J]. J. Bacterial., 1985,161, 1195.
       
       [24]夏忠弟,毛学政,罗映辉.α-蒎烯抗真菌机制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24(6):507.
       
       [25]夏忠弟,余俊龙. α-蒎烯对白色念珠菌生物合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44,46.
       
       [26]周建娅,唐法娣,毛国根,卞如濂. α-蒎烯对人单核细胞THP-1核因子-kB核转位活化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2002,19(4):5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