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山豆根及其混伪品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作者:郝睿,姜彩娥,孔增科, 王昕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 056002; 河北省邯郸市药品检验所 056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对山豆根及其混淆品北豆根、滇豆根、木蓝山豆根进行对比鉴别,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性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几方面进行对比鉴别。结果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木蓝山豆根的基源、性状、药理、性味、归经与效用、临床应用均有区别,临床用药不可混淆。结论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和木蓝山豆根(土豆根)基源不同,成分有别,药理作用各有所长,性味、归经与效用也不尽一致,应各以其名药用。
       【关键词】  山豆根 北豆根 滇豆根 木蓝山豆根 中药鉴定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山豆根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自古以来植物来源就比较复杂。据文献记载,各地以“山豆根”为名的药物不下20种[1]。除本文论述的几种外,民间尚有用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和百两金Ardisia hortorum Maxim.的根代替山豆根药用。这种同名异物导致药物品种混乱的情况,必须予以纠正。本文介绍其与北豆根等几种易混合的鉴别及应用。
       1   山豆根
       1.1  基源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
       1.2   饮片鉴别为圆形或类圆形薄片,直径 0.5~1.5cm,厚 1~2mm。切面皮部淡棕黄色至类白棕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棕色环纹或见有髓部。周边棕褐色至暗褐色,具纵皱纹,有的可见横向突起的皮孔。质坚硬,气微,味极苦。见图 1 。
       1.3  成分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金雀花碱、安那吉碱(臭豆碱)、槐醇、山豆根碱、山豆根二醇碱等生物碱和广豆根素(柔枝槐酮)、广豆根酮、环广豆根素、环广豆根酮等黄酮类化合物及苯丙素类、三萜、甾醇等。
       1.4   药理
       1.4.1   抗肿瘤  水提物灌服或腹腔注射对多种实验性肿瘤(小鼠U14、肉瘤180、大鼠吉田肉瘤、腹水及实体肝癌等)有抑制作用,苦参碱 2.5 mg/kg 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 S180有效,氧化苦参碱作用更强(1.25 mg/kg),都是肿瘤细胞代谢的直接抑制剂。本品对肿瘤乏氧细胞有选择性毒性,提示对放疗、化疗抗拒和肿瘤转移复发者效果更好。
       1.4.2   抗菌100% 山豆根浸出液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水煎剂还有较强的抗柯萨奇B5病毒作用。
       1.4.3   保肝  本品对兔、小鼠 CCl4急性肝损伤有保护效果。注射剂可使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鼠的 ALT 下降,HBV 标志物转阴率上升。
       1.4.4   解痉、平喘山豆根醇提取物皮下注射能明显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对抗Ach,BaCl2,5-HT 及组胺兴奋离体肠管作用,对大、小鼠多种实验性胃溃疡有抗胃溃疡和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平喘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但持续时间较长。
       1.4.5   抗心律失常能抗乌头碱、洋地黄毒苷、氯仿-肾上腺素、KCl、CaCl2、冠状结扎等诱发的心律失常,其机理可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肌所致。
       1.4.6   镇静  可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或水合氯醛的作用。
       1.4.7   其他山豆根醇提取物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2]。
       1.4.8  毒性山豆根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 LD50为 15.6g/kg[3]。
       1.5   性味、归经与效用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杀虫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瘤、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热肿疔疮、痔疮、疥癣、肿瘤、虫毒咬伤。
       1.6   临床应用
       1.6.1   咽喉肿痛  山豆根、升麻、射干各 10 g,水煎服,1剂/d。
       1.6.2   钩端螺旋体病山豆根 15 g,大青叶 60 g,甘草 15 g,水煎服,1剂/d。
       1.6.3   牙龈炎  ①山豆根、白头翁各 10 g,生石膏 15 g(先煎),水煎服,1剂/d 。②牙痛宁滴丸(山豆根、黄柏、天花粉、青木香、冰片、白芷、细辛、樟脑),口服或舌下含服,10 粒/次,3 次/d。
       1.6.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山豆根注射液,2 ml/次(含苦参碱35 mg)肌肉注射,1~2次/d ,两个月为 1 个疗程。
       2  北豆根
       2.1   基源   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 permun danricum D C.根茎的切片。
       2.2   饮片鉴别  呈圆形或类圆形片,直径 3~8 mm,厚 1~2 mm。切面皮部薄,浅棕黄色,木部淡黄色,白色或类白色,髓居中心,淡黄色木部束与黄白色射线相间排列呈辐射状。周边黄棕色至暗棕色,有纵皱纹及凸起的细根痕,外皮脱落处呈棕黄色。质韧脆,易纵向掰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苦。见图 2。
       图1  山豆根(略)                   
       
       图2  北豆根(略)
       2.3   成分含蝙蝠葛碱(Dauricine)、去甲蝙蝠葛诺林碱(Daurinoline)、青防己碱、蝙蝠葛任碱、异去甲蝙蝠葛碱、蝙蝠葛定、蝙蝠葛芬碱、粉防己碱、阿克吐明、阿克吐米定、阿克吐明宁、千金藤灵及青藤碱等。
       2.4   药理作用
       2.4.1   抗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肺炎双球菌抑制作用最强。
       2.4.2   抗心律失常  蝙蝠葛碱对正常心脏各部位传导均有抑制作用,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并在高频率起搏时减慢房室传导,临床应用其治疗心室率较快的房颤、房扑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以控制心室率,通过降低其自律性有助于房性、房室结性早搏等快速型心率失常。尤其对室性早搏效果最佳。蝙蝠葛酚碱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而致的冠心病。
       2.4.3   抗脑缺血  蝙蝠葛碱 2.5,5.0,10.0 mg/kg 静脉注射时,明显对抗小鼠常压缺氧,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塞范围和改善行为障碍。
       2.4.4  抗炎腹腔注射北豆根碱 25 mg/kg,对小鼠巴豆油性耳水肿、角叉菜胶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鼠佐剂关节炎和组胺、PGE2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白细胞游走有明显抑制作用。
       2.4.5  镇痛腹腔注射北豆根碱 80~41 mg/kg ,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并呈量-效关系。
       2.4.6   肌肉松弛给兔静脉滴注蝙蝠葛苏林碱有明显的肌肉松弛作用。
       2.4.7   抗变态腹腔注射北豆根总碱 100,50 mg/kg,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 Arthus 反应及由二硝基苯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4.8   降压  临床证明对高血压病人有较好降压效应,其降压作用主要取决于总外阻力的降低,直接扩张阻力血管,蝙蝠葛碱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是通过无选择性地阻断电位依赖和受体激活的钙通道,从而抑制钙内流。
       2.4.9   抗血小板聚集  蝙蝠葛苏林碱 0.1 mmol/L 使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黏附抑制率为 38.08%,心血管患者口服山豆根碱 900 mg/d,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达 20%~30%。
       2.4.10   镇咳、祛痰  山豆根总碱给小鼠腹腔注射 20 mg/kg,对氨雾和二氧化硫刺激均有显著镇咳作用,家兔 8 mg/kg 灌胃可促进酚红由呼吸道排出,有一定祛痰作用。
       2.4.11   局部麻醉 山豆根碱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局麻的 ED50为3.05mmol,麻醉活性与奎尼丁相近。
       2.4.12   毒性  北豆根水煎剂给小鼠灌服给药的LD50>100 g/kg[4]。
       2.5   性味、归经与效用  性寒,味苦;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驱风止痛,利湿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肠炎痢疾,风湿痹痛。
       2.6   临床应用
       2.6.1   咽喉肿痛①北豆根、射干各 3 g,共研细末,吹入咽喉。②北豆根、玄参、牛蒡子各 15 g,桔梗 7.5 g,甘草 5 g。水煎服,1剂/d 。
       2.6.2  肺热咳嗽北豆根、前胡、牛蒡子、枇杷叶各 9 g,水煎服,1剂/d。
       2.6.3   湿热黄疸北豆根 9 g,茵陈 15 g,生大黄 6 g,栀子 9 g,水煎服,1剂/d。
       2.6.4  牙痛北豆根 9 g,玄参、地骨皮各 6 g,甘草 3 g,水煎服,1剂/d。
       2.6.5  细菌性痢疾  北豆根 9 g,徐长卿 9 g,水煎服,1剂/d[4]。
       3  滇豆根
       3.1   基源  为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Beesia calthaefolia(Maxim.)Uibr.的干燥根茎。
       3.2   饮片鉴别呈圆柱形,弯曲,常分枝或簇生,长 3~7 cm,直径 3~7 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节间明显,长约 3~5 mm,有白色圆点状微突起的须根痕,偶有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或暗黄色,呈蜡样光泽。气微,味苦。见图 3 。
       3.3   成分含铁破锣皂苷Ⅰ、铁破锣皂苷Ⅱ、铁破锣皂苷Ⅲ、铁破锣皂苷Ⅳ、β-谷甾醇。
       3.4   性味、归经与效用性凉,味辛、苦。有祛风、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风湿痹痛;外用治疮疥、毒蛇咬伤。
       3.5   临床应用
       3.5.1   咽喉肿痛滇豆根、银柴胡、八爪金龙、射干、桔梗各 9 g。水煎服,1剂/d。
       3.5.2   关节疼痛 滇豆根、秦艽、五加皮各 9 g,石南藤 12 g,水煎服,1剂/d。
       3.5.3  牙痛滇豆根、白茅根、并头草、石膏各12 g。水煎服,1剂/d。
       4  木蓝山豆根
       4.1   基源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Indigofera fortunei Craib,花木蓝I.kirilowii Maximet Palib.,宜昌木蓝I.ichangensis Craib,多花木蓝I.amblyantha Craib,苏木蓝I.carlesii Craib和陕甘木蓝I.potaninii Craib等同属多种植物根及根茎的切片。
       4.2   饮片鉴别呈圆形或长条形薄片,直径 0.3~1.5 cm,厚 1~5 mm。切面皮部较薄,黄白色、灰棕色或浅棕黄色,黄色木部与浅黄色射线相间排列呈辐射状;周边灰黄色至黄棕色,具横长的皮孔与纵皱纹。外皮常成片脱落。质硬,易纵向掰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见图4。
       图3  滇豆根(略)                   
       图4  木蓝山豆根(略)
       4.3   成分含芸香苷。
       4.4   药理作用
       4.4.1   抗菌土豆根(宜昌木蓝)水煎剂对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β-链球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4.4.2   毒性水煎剂给小鼠灌服的 LD50为27.46 g/kg。
       4.5   性味、归经与效用性寒,味苦。有清热利咽、解毒、通便的功效。用于暑温、热结便秘、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痔疮。
       4.6  临床应用
       4.6.1   乙型脑炎木蓝山豆根 30 g,大青叶、板蓝根各 30~60 g。水煎服,1剂/d ,分 4 次服。
       4.6.2   咽喉肿痛  木蓝山豆根 15 g,射干 6 g,甘草 3 g。水煎服,1剂/d。
       4.6.3   肺炎木蓝山豆根 30 g,金银花 15 g,大青叶 30 g,水煎服,1剂/d。
       5  结论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饮片切面皮部淡棕色至黄白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苦。主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抑菌作用较强,是清热解毒,消肿利喉的良药。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饮片切面皮部浅棕黄色,木部淡黄色、白色或类白色,白色的髓居于中心,淡黄色木部束与黄白色射线相间呈辐射状。气微,味苦,主含蝙蝠葛碱、蝙蝠葛苏林碱等,抗炎作用较强,并有抑菌、抗心律失常的药理活性。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肠炎痢疾,风湿痹痛效果理想。
       
       滇豆根为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铁破锣)的根茎。饮片切面黄棕色,呈蜡样光泽;气微,味苦辛。含铁破锣皂苷和β-谷甾醇,有祛风、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症。云南省部分地区以其作山豆根药用。
       
       木蓝山豆根亦名土豆根,为豆科植物木蓝属多科植物的根,饮片切面皮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黄色木部与浅黄色射线相间排列呈辐射状;气微,味微苦。抑菌作用很强。有清热利咽,解毒,通便的功效。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和河南(部分地区)曾以其作山豆根药用。
       
       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和木蓝山豆根(土豆根)均有“豆根”之名和治疗咽喉肿痛的功效而常见混淆应用。为了避免同名异物造成的用药混乱,自 1985 年版《中国药典》后的历版药典均将山豆根、北豆根分别收载。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地区将二药混淆使用,有的医生处方用名不正确,将山豆根写为“豆根”,而药师调剂配方应付则是有什么“豆根”就付什么“豆根”,不仅把北豆根作山豆根应付,也曾有将滇豆根、木蓝山豆根作山豆根应付、使用的情况,这是十分不对的。
       
       山豆根、北豆根、滇豆根和木蓝山豆根(土豆根)基源不同,成分有别,药理作用各有所长,性味、归经与效用也不尽一致,应各以其名药用。临床医师要正确书写药品名称,不可用药名简称;调配药师要认真审方,仔细鉴别饮片特征,正确应付,不可混用或代用。
       【参考文献】
           [1] 徐国钧,徐珞珊.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5.
       
       [2]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1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2.
       
       [3] 范 健,吕健峰.山豆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54.
       
       [4] 李延忠,孙晓波,张殿文,等. 北豆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1999,3:61.
       
       [5] 孔增科,周海平,傅正良.常用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